数理经济创新班(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创新班按照“经济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的“4+”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经济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创新班目标定位于培养富有国际视野、研究方法规范化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事经济研究及经济预测与分析能力的经济学精英人才,以及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部门从事数据分析、规划、设计、建模、评价、控制和决策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创新班每年从经济学院本科新生中按照“划定门槛、自愿报名、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产生,实行单独建制、小班教学,并引入导师培养机制,从学生的课程选择、学习进度和论文写作等各方面给予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量身定做”课外学习计划。
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掌握中级以上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方法,了解经济学前沿理论及其研究的发展动态,具备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较深入的学术研究的能力;
2.能够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较复杂的经济建模和定量计算,以及深入的经济系统分析;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
三、主干学科: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I、高等代数与矩阵理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随机过程、会计学、国民经济核算、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程序设计、经济系统分析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社会实践穿插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数理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等课程实习中,旨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课程内容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掌握社会经济调查方法,学会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经济系统分析。
专业实习共4周,安排在第8学期执行,鼓励学生到政府、金融和企事业等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以此加强学生经济分析、预测、评价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12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主要专业实验:
统计软件R语言编程;经济预测与MATLAB实现;计量经济学EVIEWS
操作;经济优化LINDO软件等。
七、基本修业年限:4年
八、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九、相近专业:经济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
十、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及毕业要求
十一、课程设置与指导性教学进程表
注:
1.学生毕业前应至少修满8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核心课程分为自然科学与技术(A)、社会科学(B)和人文科学(C)三个板块,本专业学生必须至少在A、C板块分别修满2学分,其它4学分可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课程中任选。
2. 注明考试学期的课程为考试课,其他为考查课。
(二)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十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十三、第二课堂
1.创新实践学分
学生根据《青岛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制度》的要求,通过参加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获得3学分方可毕业。
2.经典背诵
学生根据《青岛大学大学生经典背诵达标暂行规定》的要求,通过自学、课外辅导等形式完成经典背诵学习任务,经考核达到相关要求,获得3学分方可毕业。
3.应用文写作
学生根据《青岛大学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达标暂行规定》的要求,通过自学、课外辅导等方式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经考核达到相关要求,获得2学分方可毕业。
4.普通话
学生根据《青岛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通过自学、课外辅导等形式提高普通话水平,经考核达到相应等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低于二级甲等,其他专业不低于二级乙等),方可毕业。
十四、有关说明
1.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职业规划、公益劳动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不得免修,不计学分。
2.研究型教学课程有:中级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金融经济学、经济系统分析等
3.使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课程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等
4.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有:学校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四六级考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采纳的社会实践报告;TOEFL和GRE考试;注册职业资格考试等。
院长(签字):执笔人(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