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2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从秦汉至隋唐这个时期,传统养生得到了明显的发 展充实。特别是魏晋至唐统一中国三百余年间,中 国进入了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的历 史时期。那时人们过着灾祸连绵的痛苦生活,在巨 大的精神创伤刺激下,健康被大大的损害了,使当 时人的寿限十分短促。为了摆脱这种状况,讲求养 生之术成为某种时尚。在意识修养方面,主张清虚 无为,顺应自然;在具体方面,重视导引吐纳,甚 而服食。这阶段虽糟粕与精华相杂,但毕竟从古代 相传的一些养生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较为全面的继承 下来。有学者提出,这一时期集养生学之大成,后 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无有不继承其余绪者。
(2)动形养生学派。该学派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 生命。《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是 生命的根本。如《尽数篇》:“故精神安乎形,而 年寿得长也”。该学派主张动,提出:“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 气郁,郁处头则肿、为风;处目则为蔑、盲;处鼻 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胀、为府;处足则为痿、 为蹶。” (3)调气养生学派。该派的宗旨是调气(调养真气) 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提倡以调摄真气来病延,开了该学派 的先河。该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要本和动力,充 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
(4)房事调谐 房事即性生活,也有称“房室”、“阴阳”、 “合阴阳”、“交媾”等。《孟子· 告子》曰: “食色性也。”《礼记· 礼运》亦载:“饮食 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房事不是可 以忽视或弃而不顾的生活小事,它处理不当 同样可以致人“半百而废”。因此,古人有 言:“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故知能 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致死。” 所以古代养生家和医学家一向重视房事的调 谐养生。房事调谐主要包括:节欲保精;行 房有度,合房有术;房事宜忌等内容。
(2)阴阳学说 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观察到自 然界有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明暗、死生、牝 牡、雌雄以及人类本身有男女等现象,逐步形成了 阴阳这样两个哲学范畴。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 等阳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 守、柔软等阴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古代 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阴、阳这两 种“天地之气”的运动推动下发生、发展着。 要想健康无病的人,最重要的是调节人体阴阳双方 的制约关系,使阴阳双方平衡,从而保证人体的健 康。因此,从养生方面看,要不得病或少得病,就 必须“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 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和重视人与 自然环境的阴阳协调。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的百年历史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 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养生学也濒于夭折。 这一时期养生著作寥寥无几,其中主要 的养生书籍是任廷芬的《延寿新书》、 胡宣明的《摄生论》及一些气功著作等。
2.养生学说 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 都离不开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说的形成与 发展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制约, 尤其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 学说”等哲学思想和概念,一直启发和影响 着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相反,传统养生理 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同样影响和丰富了中国 古代哲学思想,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生活起居 《素问· 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的人,食饮有节,起居 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衰也。”这段经文对饮食、生 活起居如何进行养生提出了精辟的论述,是很有现实指导意 义的。 人的身体好比一部精密的机器,只有有节奏地运转,才能减 少损失,永葆健康。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合理安排 一天的休息、饮食、睡眠、生活卫生、身体锻炼,使之形成 制度化和养成习惯,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重要意义。 休息方式中主要是睡眠,我国养生说十分重视睡眠的科学, 认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主张老人以睡眠长为好,而 且创造了许多诱导睡眠的好方法。
合度,即是合乎尺度,度可释为计量标准, 合度也可以说是适中不走极端。孔子在《孔 子家语》中说:“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 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 不亦宜夫。”孔子主张动静结合,要有节度。 清代名医董凯钧,十分重视调摄之术,主张 切忌极端的“动”或“静”,贵在静中寓动、 动中寓静、动静结合、尺度适度。现在看来 这符合科学和辩证的养生保健观,对今人有 很大启示。
(4)固精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固摄阴精, 使之充盈内守,以因摄肾精为主要途径,达到益寿 延年的目的。先秦时养生学家管仲首先提出固精思 想,他在《管子· 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 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他还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爱欲静之,遇乱正之, 勿引勿摧,福自归”,即节欲存精,这为该学派奠 定了理论基础。该学派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 生长发育的基础,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 精力旺盛,强健长寿。肾精难成易志,赖脏腑之精 的充养才能旺盛不衰。固精的前提和关键是收心和 正心。因而主张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
五行学说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内在脏器 的孤立活动,也不是与外在环境毫不相关, 而是人体中的各种脏器,相互间具有相生相 克的联系控制关系,与周围有关事物,特别 是自然四时节气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着相生、 制约的联系控制关系。它为《内经》理论体 系的形成打下了理论基础,创立了“天人合 一”的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因此, 五行学说也为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奠定理论基 础。
(1)元气论(又称气一元论) “元”在古代哲学中是指本原。元气论,又 称气一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的自然观,体现着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传统养生学认为,气于人身之中,占极重要 的地位,因“气乃体之充也,用以催血,用 以养血”。从中医的角度认为,血的组成与 生成过程离不开气化功能。所以,气旺盛, 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衰,化生血的 功能亦弱(摘自《实用中国养生全书》第39 页)。
我国传统的 养生理论和方法
1.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所衍生的民族传统体育 源远流长,犹如奇葩瑰宝闪烁着夺目光彩, 其中尤以养生保健、中华武术更为见长。中 国养生和武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内容 博大精深,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中国传统养生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 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 在历代哲学、文学、史学、医学等各种文化 典籍和民众积累的经验中,都可以找到养生 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
(5)合度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合度 去泰的方法,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战国后 期思想家、养生家韩非提出:“谨修所事, 待命于天毋失去要,乃为圣人。”这即是说, 谨慎从事本职工作,静待天命归,不要超过 额定限度。反之要失去限度,任其纵横,最 终必然会损伤身体乃至性命。所以养生必须 “去泰”,也就是舍弃某种安泰的享受。美 味佳肴,吃起来很顺口,但往往于身体不利。 修饰妆容,大可取悦于人,可又要损耗精力。 “故而去泰,身乃无害”。
“五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尚 书· 洪范》,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 质。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 就是由这五种物质构成的。 五行观念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步的基础上形成的。五行思想在春秋时 代以前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对我国古代天文、 历数、医学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在我国古代科学发展 中起积极作用。它把握了宇宙万物和人体持 续不断的变化和转化规律,被当代国外学者 释为“五行动力模型”,具有动静平衡的 “负平衡调节法则”等内容。
(3)饮食调理 “民以食为天”,饮食调理就是从养生角度,向人 揭示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其疗、补作用。它主要 包括:保养脾胃、饮食有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忌口等。 《内经》谈到上古人“尽终其天年,度百风乃去” 经验之一,就是“饮食有节”,“节”即是节度、 节制。要求吃饭时间有规律,即定时定量,不过饥 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要调 和合理,不偏食等。若饮食不节便将产生疾病,甚 至夭折。《灵枢· 五味篇》中说如不按时进餐就会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3.主要养生学派 我国养生经历了先秦、汉唐、宋 元、明清时期的几千年发展,形 成了许多学说流派。养生家历代 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 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 其主要流派有:
(1)静神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 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的 学派。静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他们提出“归 真返朴”、“清静无为”的理论,并编制了导引、 吐纳等一整套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老子》说: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所为不死之药”。《黄 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教学角度提出静神 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 神气,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该学派认为神 是生命活动的主宰。静神可以抗衰延年,因为神主 持生命,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 主张神气清静风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要少私寡 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动,以 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5)劳动运动 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通病不 和生。”劳动养生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通过劳动和各种运 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劳动运动包括:①劳动 健身;②古代健身运动;③现代健身运动等。 祖国养生学向来重视劳动与运动对养生的重要意义。而且创 造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古称导引与按踽。导引为主动运动, 按踽为被动运动。《吕氏春秋· 古乐篇》载为预防“民气郁 瘀而滞着,盘骨瑟缩而不达,特作舞以宣导之”,舞也是运 动锻炼的一种形式。明代思想家颜元更明确指出:“一身动 一身强”,运动可以“畅其积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脉,化 其乖暴,缓其急躁。”“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人体 保持健康、不断更新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和运动,则是保证 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极重要因素。国外也有人说:“运动是 健康的源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