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唐晓英
依据新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也应与时俱进,有所变化。
一、了解学生,设计课堂教学。
现今的学生,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中学历史课本中未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获得。
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本着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实际认知设计教学,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教学辅导参考书的设计。
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可考虑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2)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已有初感,哪些离学生相差较远,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哪些情境促进学习?(3)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基本能够自学,哪些需要教师点拔启发引导?(4)如何在课堂上分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置思考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答案?(5)如何针对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历史学习不同层次的进步?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沟通了新的知识的联系,又
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
二、依据教材特点设计课堂教学。
新编的历史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但综合性、跨度与弹性都很大,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编排设计。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引言、例题、图片、注释、文字说明和历史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
在设计教学时,可考虑到下列几个问题:(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必须,应删减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历史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外和互联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准确,适合学生实际水平?(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达到学
生的历史体验性学习?(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高屋建瓴,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运用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开发者。
三、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交流—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历史教学设计过程中可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应注意四点:一是挑战性。
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既与原有学生认知水平有关,但也要有一定高度,必须想尽办法激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发现”历史结论;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唯一,要求具有拓展思维,课堂问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复述型问答、概括型问答、分析型问答、想像型问答、评价型问答;四是层次性,问题要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领悟和认识学习历史的价值。
(2)注重学生实效。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一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历史知识要用?大概持久性多少?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拔引导?三是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教师主导结合起来?四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
历史教师对这些新观念的领悟、接受、实践,要经历转变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
让学生更加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