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教育1

健康教育1


2.特点: 有利性 规律性 和谐性 一致性 适宜性 在实际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主要有两种 表现形式: 一是对健康有利行为的巩固或维持;
二是对危害健康的行为加以放弃或减少、减 弱。如戒烟、改变偏食习惯等。
3.常见促进健康行为 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习惯 平衡膳食 控制体重 适宜体育运动 积极应对压力 欣赏音乐 „„
WHO(1948)
一是身体健康,是健康的基础,指人体 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二是心理健康,指具有同情心、责任心、 自信心、爱心、情绪稳定、热爱生活、人间 和睦相处,善于交往,有自控能力;
三是道德健康,最高标准是无私奉献, 最低标准是不损人利已; 四是社会适应良好,能适应当时复杂的 社会环境变化。
(二)危害健康行为
1.常见危害健康行为 不良嗜好 不良性格 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就医行为
2.特征 一些行为对己、对人、对整个社会的健康 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的或潜在的危害作 用。 这些行为对健康的危害有相对的稳定性, 即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 间。 这些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生活经历中习得, 因此又称为“自我创造的危害因素”。
现代医学能否解决 这些健康问题?
医疗卫生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大量的医疗资源一味用于追求消灭疾
病,征服死亡,而对多数危害健康的慢性 病、老年病的防治却显得束手无策。医学 科学技术越发展,医疗费用就越昂贵,各 国都越来越难以承担,导致医疗危机。
• 据WHO统计,全球85%的卫生经费应用在 不到10%的人身上,造成卫生资源分配 极不合理,使医学目的的公正性遇到巨 大挑战。
健康的生活方式:
• 1.每日保持7—8小时睡眠。
• 2.有规律的早餐。
• 3.少吃多餐(每日可吃4—6餐)。 • 4.不吸烟。 • 5.不饮或饮少量低度酒。 • 6.控制体重
(不低于标准体重10%,不高于标准体重20%。
• 7.规律的锻炼(运动量适合本人的身体情况)。
• 8.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身体。
③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给患者更多治疗之
外的服务。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患者是
一个特殊的群体,人在患病后情感容易变得脆弱,
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关怀如贴切温情的话语。
④要在细微之处下功夫,使患者在就医全过 程中感觉方便、舒适、满意。
2.预防为主
过去偏重于疾病发生后进行被动治疗→现今
积极主动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 related behavior):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 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 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一)促进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的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不论其健 康状况如何)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 康的行为。 1.促进健康行为的含义: 这些行为在客观上对健康有利,而且不损害他人 的健康; 作为健康促进行为,要表现得相对明显,要有一 定的力度; 作为健康促进行为要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行为 要持续一段时间,短暂的、一过性的行为不能成为 健康促进行为。
躯体健康的“五快”
吃得快 走得快 说得快 睡得快 便得快
心理健康的“三良好”
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处事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有多重要?
健康 “ 1 + 0 ” 工程
健康
事业
财富 爱好 亲情 爱情
没有“ 1 ” 的“ 0 工程”
健康
事业
财富 爱好 亲情 爱情
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 并非生活的目的。
健康教育学
公共卫生管理教研室 丘梓华
绪论
现代医学人才
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 WHO卫生人力开发司司长在《医学教 育改革需要采取全球行动》一文中, 首次提出培养“五星级医生”的目标。 要求培养的医学人才具备下列五个方 面的基本能力:
• A、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高质量、综 合的、持续的和个体化的保健;即能够 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 提供服务措施。 • B、保健方案决策者:要能够选择经费 效益比好的措施;能够根据伦理、费用 和病人等多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各 种诊疗新技术的合理选择。
3.医学观念、卫生服务模式及政策的转变
(1)医学观念转变
对抗疾病/死亡 单纯诊治医疗 促进健康、延长寿命、
提高质量
终生保健






适宜技术+高情感
经济有效、追求社会公平
(2)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卫生服务政策的改变 公费医疗→医疗保险 治疗为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有病就去大医院→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 大医院包揽一切→大医院负责诊断及制定治 疗方案,社区医院负责治疗、督导和健康教育。
• C、健康知识传播者:通过有效的解释 和劝告,开展健康教育;能够主动、有 效地增强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 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该承担健康 教育的任务,能够开疾病治疗和预防教 育两张处方。
• D、社区健康倡导者:满足个体和社区 的卫生需求,并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 活动;能够参与社会保健决策,平衡、 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的卫生保健要求。
生活方式疾病形成的病因
社会因素
遗传
15%
10%
生活方式 心理行为
医疗条件
60%
8% 7%
气候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指出:因生活 方式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目前在发达 国家占总死亡人数的60%~70%。

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 也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 发病。

随着21世纪高科技发展,生活、工 作环境的改变,将会使疾病谱继续发生变 化。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告 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而生活方 式疾病将成为头号杀手。
所以,我们需要
顺应医学模式转变,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要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围绕三个主 题思想,即环境与人类健康密切关联的思 想、三级预防的思想、以群体为对象的健 康促进的思想,树立面向社区和群体的大 预防观念,强化健康及其相关问题多因多 果意识,进而切实提高人群的健康质量。
新观念、新思维
• 宏观——健康教育是21世纪卫生保健发展 的战略措施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当前预防和控制疾 病的三大措施之一,是21世纪前20年全 世界减轻疾病负担的重要政策策略。
• E、健康资源管理者:利用卫生资料,在 卫生系统内外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 满足病人和社区的要求。新世纪的卫生 保健,不是卫生部门一家能够独立承担 的,要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必 须要求医生能够在卫生部门内部以及与 其他社会机构进行有效的协同工作。
第一节 健康和健康相关因素
什么是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 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 态。
心理平衡
1、心胸开阔 2、戒懒惰 四句话: 忘掉过去、不去攀比、 享受今天、展望明天。 幸福没有标准。
但 愿 你 每 天 都 能 笑 口 常 开
不良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危害?
生活方式疾病 (life style related disease )
指由于人们衣、食、住、行、娱等日常 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以及社会的、经济的、精 神的、文化的各个方面的不良因素导致躯体或 心理的疾病,称之为生活方式病。 如:高血压病、肿瘤、糖尿病、痛风、肥胖等。
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 的人。因此我们说,健康远远不是没有疾病 和伤残就行了。健康还意味着在生理上、精 神上和社会适应上全方位的健康。
现在,又有人提出健康的第五个含义, 就是生活方式健康。?
近年国外有人提出健康分级学说: 一级健康 二级健康 三级健康
一级健康
无饥寒、无病、无体弱,精力充沛 地生活和享有基本的卫生需求,对健康 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基本知识。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们还未患病,但已有 程度不同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发生 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这类人群中较普遍存 在“六高一低”的倾向,即存在着接近疾病 水平的高负荷(体力和心理)、高血压、高 血脂、高血糖、高血粘、高体重以及免疫功 能偏低。
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生物、遗传 行为和生活方式
20%
卫生服务
10% 20%
50%
环境因素
生活方式的含义
• 狭义:是“衣、食、住、行”和“吃、喝、 玩、乐”的方式。 • 广义: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民族、经济、 社会、文化、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 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 生活意识。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 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给 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例如产生 不良饮食习惯、精神紧张、吸烟、饮酒、减少 运动及改变生活规律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 健康造成危害,产生了新的生活质量问题。
我国卫生改革亦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人口 多、底子薄、卫生经费紧缺、基层卫生人员素
质较低、卫生资源浪费太大,过去是“看不上
病”,现在则是“看不起病”等等。
有人认为“现在心脑血管病、肿 瘤、糖尿病增多,是因为经济发达了、 收入多了、生活富裕所造成的。”为 何美国白领阶层中的现代生活方式病 明显低于蓝领黑人?
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健康的生活方式

1992年世界卫生大会维多利亚宣言 提出了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大 基石”就是我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
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
• “健康基石”的推行 高血压的发病率减少55% 脑卒中的发病率减少75% 糖尿病的发病率减少50% 癌症减少三分之一 • 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增加10年
世界卫生组织, 198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 高,现代人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