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理论
7 强烈的平等主义色彩。彼此信任。
第四章:Z型组织
氏族
在Z型组织中,私人关系紧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 但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各种各样的黏合剂,从而 使得工作和社会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此称之 为“氏族”是最恰如其分的。
Z型组织的缺陷
1 “生人恐惧症”。不会让外人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反对任何形式的离经叛道。
在Z型组织中,影响行为的唯一方式是改变组织文化,而文化又是根深蒂
2 固的,因此若在适应的过程中需要改变文化,Z型组织就会非常不利。 3 Z型组织的雇员丢掉了专业化特色。
4 Z型组织往往存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现象。
第五章 从A型到Z型的步骤
From A to Z 步骤
步骤
1 目标 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合作 2 目的 组织的协调能力
美国企业 ● 短期雇用制 ● 迅速的评价和升级 ● 专业化的经历道路 ● 明确的控制 ● 个人的决策过程 ● 个人负责 ● 局部关系
美国的组织形式
马克斯·韦伯——官僚组织 官僚机构一词最初是被用来描述创造惊
人效率的组织体系。那为什么现在的人 们却把它视为僵化、麻木和效率低下的 东西呢? 组织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和历史环境不可 避免地成为决定组织如何形成的主要因 素。
1 长期雇用制,往往是终身的,尽管这种终身关系没有被正式提出来。
2
相对缓慢的评估与升职过程,但并不像日本企业那样十年后才启动评估与 升职程序。
3 在不同职能部门和不同职位之间“徘徊”的职业发展模式。
4 含蓄与透明并行的控制机制。
5 集体决策制和个人负责制相结合。
6 关注整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亲密无间。
组织文化——组织的个性 哲学观 ——工具,统一雇员对目标和价值观的共同认识,统一
雇员的行为,从而形成独特的组织个性——组织文化
哲学观的产生
方法 1、调查反馈法 2、主要经理总结在他们看来有助于
组织取得成功的原则。
哲学观必须包括
1 组织的目标 ——惠普的目标 2 组织的经营管理程序 ——惠普的我们的人 3 组织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施加给组织的制约因素。——代 顿—哈德森的企业宗旨
各种方法以避免解雇工人
1.规定管理 1.与高层经理和工程师谈话, 1.财务方面没
宗旨
检查公司文化
有变化
把文化
2.适应快速 2.制定管理宗旨的陈述
传下去
发展带来
(技术性公司) 对管理文
化的误解
3.介绍Z理论,认可宗旨
4.创造新的奖励方式、质量管 理小组、发展经理人员核心团
队
2.经理人员培 养出坦率性
3.明白信任的 重要性
要素
案例
变革的 促进因素
行动
结果
1.主要负责 1.与董事长会谈
继承的问题
人将退休, 2.高层管理团队、并需要一个 寻找继承 强大的领导者
评估与升职
极其缓慢和长久 的评估和升职过 程。
非专门化的职 业发展模式
每个雇员在其职 业生涯中,会不 断地在不同职能 部门、职位和各 地之间调来调去。
第二章:日本公司的运作方式
决策 集体价值观 强调在整体上关注人
决策
重视参与 每一个受到影响的人都会参与决策。
分工并不明确 一批或一组雇员共同负责一系列工作,并
奖金 不取决于个人绩效,只取决于业绩
临时雇 用制
卫星公 司制
以便让男性拥有稳定的工作 承包最容易发生波动的服务
缓冲器
缓慢的评估与升职
★ 妨碍最有能 力的人提前担任 重要任务
★ 在没有对等 奖励的情况下, 年轻人怎么愿意 承担更多的责任 和更大的压力?
★ 正式职务 与实际责任不 对等
★ 工作集体 中的归属关系。 我们更关心我 们的同事怎样 看待我们
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原因。 整体化带来组织的平等,团结和凝聚力。
第六章 从A型到Z型——一种宗旨
From A to Z 设计哲学观
设计哲学观
任何z型公司都以哲学观为基础 哲学观与经营行为是最合的来的伙伴 哲学观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从而帮助企
业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组织文化与哲学观
强调在整体上关注人
历史和文化造就了日本组织的整体化倾 向。
公司和雇员之间不是临时的、薄弱的关 系;相反,雇员和雇主之间形成的是一 种彻底的、完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是通过单一的工作 关系实现的,而是通过多种黏合剂实现 的,从而促进了相互信任。
第三章:美日公司比较
日本企业 ● 终身雇用制 ● 缓慢的评价和升级 ● 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 ● 含蓄的控制 ● 集体的决策过程 ● 集体负责 ● 整体关系
步骤
六、自我检验与系统检验
检验迈向Z型组织的变革是否显现出预期效果 让怀疑的人相信 让相信的人理性
方式 1、自我检验 2、系统检验 3、个人检验法(非正式)
步骤
七、让工会参与
改善劳资双方关系 建立劳资双方信任 平等分配权力 让工会成为劳资双方沟通的良好渠道
八、稳定雇佣关系
《Z理论》简介
要义
★ 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 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其研 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 20世纪 70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作者因此提出,美 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
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
日本
1. 在职业生涯中要经历不同的专业, 但只在一个组织内变动。
2. 缺少专家
3. 忠于组织、合作和全局观
美国
1. 在职业生涯中要经历不同的组织, 但不变更专业。
2. 专业人士
3. 只对专业忠诚、各自为政
第一章:我们能学到什么
终身雇用制
一旦被雇用,新 进雇员会一直工 作到法定退休年 龄,即55岁。除 了严重触犯刑律 外,雇员是不会 被解雇的;而且 解雇是一种严厉 的惩罚,被解雇 的人没有希望在 同等级的公司找 到工作。
让哲学观发挥作用 哲学观——有生命的文件 合作、信任和开诚布公是哲学观生命力的来源 企业应当由正式、清楚的哲学观手册 管理层决策的依据 雇员权利的保护 有利于增强公司内部的沟通
完善哲学观手册
与时俱进 一如既往 始终如一
协调零部件
统一的哲学观协调公司各部或子公司的亚文化
Z理论
Theory Z—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
——[美]威廉·大内 William G.Ouchi
孙艺、iam Ouchi)简介
日裔美籍管理学家,美国斯坦 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芝 加哥大学获企业管理博士学位。
日本的组织形式
水稻种植与收获 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袭击
默契配合、集体主义、个人利益服从社会 利益。
A型、J型和Z型
美国
异质化的人群、流动的社会关
A型 系和个人主义——人们相互之
间关系非常脆弱。
日本
同质化的人群、稳定的社会关
J型 系和集体主义——个人的行为
紧密地啮合在一起。
Z型
第四章:Z型组织
且共同承担责任。
集体价值观
缺点
集体主义意味着丧失 个性、丧失变得与众 不同的自由、丧失持 有在根本上不同于其 他人的价值观的自由
优点
促使人们在一起有效地
VS
配合,彼此鼓励在工作
上更上一层楼。使人们
相互依赖因而更利于合
作。
工业化社会在本质上是整体化和相互依赖的,在某种 意义上,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自然而然地与工业 化环境相适应。而西方个人主义则带来无休无止的冲 突。
■良好的工作环境 ■缓慢的评估和升职
制度
步骤
九、确立缓慢的评估和升职制度 运动是相对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优点:更公正,公平 缺点:可能导致少数优秀员工离开 关键:非货币化的评估制度
步骤
十、拓宽职业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
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即职业流动。在不同岗位之间“轮岗”
从高层开始 进行变革 (事业部)
1.希望改进 1.高层对Z理论讨论,起草宗旨 1.质量、可靠
协调
2.向事业部管理人员介绍Z理论,性和交货时间
2.提高利润 获得认可
等关键项目提
3.使用系统 3.工作轮换、绩效反馈培训、 的组织和 使用生活质量问卷、同工会领 管理方法 导讨论、改变晋升制度、采取
高
2.利润增加四 倍
的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 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 Z理论认为,组织的成功离不开信任、微妙性与亲密关系, 因此可以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参与式管 理”。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我们能学到什么 第二章 日本公司的运作方式 第三章 美日公司比较
第四章 Z型组织
目录
第五章 从A到Z:步骤 第六章 从A到Z:设计哲学观 第七章 谁取得了成功:案例 第八章 Z型文化
结论
导言:我们为什么需要向日本学习
动因:二战后日本以四倍于美国的生产力迅猛发展
原则1 原则2 原则3
信任:雇员之间、雇员与上司之间 微妙性:人际关系是微妙的
密切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关系`
他从1973年开始转向研究日本 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 两国管理的经验,于1981年出 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 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如 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洛杉矶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Z理论创始人,最早提出企业文 化概念的人。
《Z理论》背景
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