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德国宗教改革原因及“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1、德国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①经济: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②现实因素:天主教会长期对德国进行搜刮与控制,德意志成为“教皇的奶牛”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
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
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
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
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
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
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
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个人因素: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影响,立志改革人物春秋: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
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
严格而充满爱心的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
父亲非常积极培育路德的教育,故送他到大城市就学。
路德为了维持就学时的经济需要,和其它的就学孩子们共组了一个唱诗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时候,于主人们享用丰盛晚餐之时,边聆听孩童诗班唱圣诗。
当主人用餐过后即可开始享受主人们吃剩的菜肴,运气好的话还能拿到一些小费。
他的父母信奉教廷,但不过分热诚。
之后由于父亲的支持及栽培之下,路德进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学习法律,看似前途似锦:毕业后可在皇宫谋得一份差事,后半辈子就可高枕无忧了。
但就在此时他却正想着如何才能蒙上帝的喜悦呢?就在一次的暴风雪当中,在祷告中他经历了神的保守,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到修道院中当修士,放弃法律的学习。
④导火线: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历史现场:路德宗教改革时的教皇是利欧十世(1513-1521),生活豪侈淫佚,而喜爱艺术。
因兴建圣彼得大教堂,而以售卖赎罪券为筹款的财路。
他的推销员,夸张赎罪券的功能说:“当你购买赎罪券的银钱叮当落在箱子里,你的亲人就从炼狱的火焰中出来了。
”有一名无耻的推销员,对他的顾客说:“你投下银钱,现在我看见你父亲的左腿已经迈出炼狱的火焰,只剩右腿还在火里面;再继续加钱吧!”那人说:“不必了。
我父亲并没有右腿!”2、“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1517.10)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教廷大员到德意志各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地兜售赎罪券聚敛资财。
不少诸侯及市民阶层对此甚为不满。
一向赞助路德的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不许在萨克森选侯区兜售赎罪券,但在萨克森公国并未被禁止,而事实上兜售活动已深入维登堡附近。
对此,路德于在1517年10月31日(一说11月 1日)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
论纲以神学论辩的笔调写成,语气甚和缓;仅指责某些教会弊端而无意攻击教会本身,在第71条中还明确肯定教皇的赦罪权。
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教会的“功库”只在于上帝通过取得基督施行救赎恩典的福音。
其因信称义主张在论纲中并未提出。
然而,论纲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销路大减,有些地方已无人购买。
路德此举得到各阶层支持,同时也触怒了教廷。
辩论后,艾克宣称他已从路德的言论中取得了谴责路德为异端的依据。
如此一来皇帝宣布不再保护路德, 而选侯弗里德里希却搞了一宗假绑架案来带走他, 他在"被绑的十个月中搞出了基督教的第一本圣经。
人物春秋:马丁路德(1483—1546),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
出生一个矿工家庭, 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
1505年,他断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过,后入神学院学习。
1507年后成为神学博士,大学神学教授。
路德曾代表修道院访问罗马,按天主教的传说,用双膝跪爬上“圣梯”台阶朝圣,每爬一级就念一次“主祷文”,认为这样可以获得赦罪的功德,但是在他膝行还没有到顶之时,圣经的话照亮他的内心:“义人必因信得生。
”他既醒悟,放弃这种迷信膝行朝圣的想法,起身走下梯阶去了。
海涅对路德的评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的结合在一起。
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
……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的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马丁·路德甘冒生命危险所说的“这是我的立场”,成为流传几百年的名句。
历史现场:《九十五条论纲》节选第28条: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
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第36条: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
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They preach man who say that as soon as the penny jingles into the money-box, the soul flies out of purgatory.。
第27条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在德国人民对天主教会普遍不满的情况下,《九十五条论纲》立刻燃起了燎原大火。
出乎路德的意料,用拉丁文写成的《论纲》很快被译成德文,并被大量传抄和印刷,在短短的两个多星期内传遍德国,四星期内传遍天主教世界,“好像它们是由天使传送的”。
3、意义:拉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提出论纲的时候,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所以,论纲尤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广泛讨论,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
部分诸侯也支持路德,罗马教廷对路德恨之入骨。
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
在1521年的帝国会议上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
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
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内容: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中世纪教会力图垄断拯救灵魂的权力。
它提出上帝不与有罪之人交往,人要获救必须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
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掌管着拯救灵魂的大权,教会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惟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力。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
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这在当时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张。
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②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价教会,减少教堂、修道院,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③《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和《圣经》面前人人平等,教士是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既然“信仰耶稣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信仰呢?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
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
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
1522年,他将《圣经》由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德文。
德文《圣经》的出版发行,不仅使人们何以直接领悟上帝的语言,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语言,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
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结合必修Ⅲ提及的我国活字印刷术点明:由于圣经一直以来都被罗马教会所把持,而且只有拉丁文本,所以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阅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马丁路德开始着手将圣经翻译成德文。
这个时候,刚刚实现的古腾堡活字印刷技术给德文版圣经的发行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帮助,使得圣经的大量印刷和发行成为可能。
④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15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