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

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

一、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即“内风”。

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变化。

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

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血燥生风。

(一)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指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状态。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

其病为实。

临床可见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

(二)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是指肝阳偏亢,或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致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情志所伤,肝郁化火;或年老肝肾阴亏;或操劳过度等,耗伤肝肾之阴,导致阴虚阳亢,风气内动。

临床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三)阴虚风动
阴虚风动,指阴气衰竭,宁静、抑制功能减退而动风的病理状态。

多见于热病后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变生内风。

临床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动等动风之症。

(四)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是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理变化。

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则虚风内动。

多见于温热病末期,以及失血、贫血疾患之中。

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五)血燥生风
血燥生风,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生风的病理变化。

多由久病伤阴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等原因所导致,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搔痒或落皮屑等症状,多见于牛皮癣、皮肤瘙痒症等疾患之中。

二、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变化。

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

内寒多责之于心、肺、脾、肾,且与脾、肾关系密切,而尤以肾阳虚衰为著。

主要病理变化表现在:温煦失职,虚寒内生;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或停滞。

临床多见小便清长,涕唾痰涎清冷,或腹泻,或水肿等。

“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别,而且还有联系。

其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是以寒为主,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

三、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气的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其形成与肺、脾、肾等脏腑有关,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又
称为脾虚生湿。

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而成。

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在其形成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亦常相互影响。

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又滋生内湿。

故临床所见,脾失健运,内湿素盛之体,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四、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

与外燥相对。

是指体内津液耗伤而干燥少津的病理变化。

多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液少,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的热邪伤阴或湿邪化燥等所致。

内燥病变,以肺、胃、肾及大肠为多见,共同的表现为肌肤干燥无光泽,甚至皲裂,口干咽燥唇焦、舌上无津、甚至光红龟裂、鼻赶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燥热之象。

内燥病变因脏腑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不一。

内燥与外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外燥伤人多在秋季,多易伤肺。

内燥则由于全身脏腑组织功能失常,津液亏少所致,可以发生在各脏腑组织,但以肺、胃、大肠多见。

五、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与外火相对。

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火热内生有虚实之分,其病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阳气过盛化火
阳气过亢,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二)邪郁化火
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皆可郁滞而从阳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瘀血、结石等)和食积、虫积等,亦能郁而化火。

(三)五志过极化火
又称为“五志之火”。

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

气郁日久则可化热,气逆自可化火,因之火热内生。

(四)阴虚火旺
此属虚火。

多由于阴气大伤,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阳亢化热化火,虚热虚火内生。

一般说来,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阴虚火旺,多见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征象,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痛、升火颧红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