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贸易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变概要∙随着亚洲经济急速发展,尤其中国内地的经济增长更是一日千里,香港的中介地位多少受到影响,本港贸易商面对的竞争亦日趋剧烈。
∙面对这种转变,港商纷纷改变经营模式,透过分散采购和生产活动,扩展价值链及提高灵活性。
∙本港贸易公司的采购和生产活动平均涉及仅4个国家的36家供货商,拓展空间相当大。
∙本港贸易商唯有优化供应链,以及向海外买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方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导地位。
贸易是香港最大的经济环节,所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由1980年仅约10%增至现时逾20%,随着本港经济日益开放,贸易的重要性亦显而易见。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数字显示,香港商品贸易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由1980年的150%增至逾340%,而全球平均水平则约为50%。
自1970年代后期起,香港生产商纷纷在外地设立生产设施,尤其是中国内地在实施开放政策后,更成为港商投资设厂的主要地点。
在生产活动迁移的大趋势下,很多香港生产商转型为贸易商,他们在港的办事处则转变为负责质量控制、销售、财务及账务、生产管理及物流支持等工作,朝向高增值活动发展,这不但提升了他们本身的竞争力,亦推使香港发展成为区内贸易中心。
随着亚洲经济急速发展,尤其中国内地的经济增长更是一日千里,香港的中介地位多少受到影响。
整体而言,亚洲供货商在海外销售方面的知识已较以前丰富,当中部分供货商甚至在海外国家设立据点,方便买家直接进行采购。
现时,有更多中国内地及亚洲区内其它经济体系成为采购来源地,进一步动摇香港的中介地位。
本港贸易公司面对中介地位日渐式微及竞争越趋激烈的问题,纷纷改变本身的经营模式以应付当中的挑战。
相对于以往纯粹担当中介的角色,不少港商现已重新定位,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负责的工作亦较以往广泛,不再局限于仅仅为买家与供货商穿针引线。
相比10年前,67%受访公司(从事贸易业务超过10年)加强了质量控制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有62%受访公司加强了销售及市场推广工作,更有58%提升了本身的产品设计及开发能力。
整体而言,香港公司透过将业务焦点由原件制造(OEM)扩展至原创设计制造(ODM)及品牌产品制造(OBM),在价值链上往上爬。
除了将业务增值外,本港贸易公司亦扩展了采购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本港贸易公司的采购和生产活动平均涉及仅4个国家的36家供货商。
尽管本港贸易公司的采购及生产活动大部分仍在广东省进行,但他们亦已着手在中国内地其它地点及亚洲其它地方寻找拓展机会。
在扩展采购活动的过程中,贸易公司倾向专门化发展,藉此加深对产品系列及供货商的认识,并为客户提供个人化的服务。
尽管如此,他们亦会在能力范围内尝试开发相关的新产品。
在大多数个案中,本港贸易公司于起步时均集中发展单一行业业务,然后再尝试在其它相关行业拓展业务。
当被问及发展贸易业务可能会遇到甚么困难时,受访公司表示最大困难是竞争剧烈,其次是行业集中化导致的问题、香港逐渐失去中介人的角色、具行业专业知识的人才难求、政策法规改变以及财政限制。
现时,海外买家普遍满意本港贸易公司的表现。
然而,面对竞争加剧及行业集中化的问题,加上香港的中介地位日渐式微,港商应尽力增强本身的竞争实力,继续在价值链上力争上游,除了发展ODM及OBM业务外,更要增加产品种类。
珠江三角洲的经营环境为港商带来更大的挑战,而中国内地和亚洲各地却涌现更多新的生产基地,因此港商更须在这些地区设立生产设施或加强采购网络。
鉴于本港贸易公司现时的采购网络仍相当狭窄,他们仍有很大空间进一步扩阔及分散采购来源。
总的来说,本港贸易公司唯有优化供应链,以及向海外买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方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导地位,巩固香港作为贸易中心的地位。
一. 贸易的重要性贸易业在香港经济发展无疑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本港经济最大的一环,在2006年直接缔造了3,050亿港元的增加值,相等于本地生产总值22%,高于1980年仅约10%。
香港现时共有97,000家公司从事贸易,雇员520,000名,占本港总就业人数五分之一。
随着本港经济日益开放,贸易业的重要性亦显而易见。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数字显示,香港商品贸易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由1980年的150%增至逾340%,而全球平均水平则约为50%。
然而,香港贸易业的发展不仅展现于商品贸易的规模上,亦可见于贸易商在角色上的转变。
在1980-90年代,本港贸易商主要担当中介角色,在中国内地寻找合适的供货商以满足海外买家的需求。
自中国内地实施开放政策后,香港的中介地位日渐减弱。
面对这种挑战,本港的贸易公司迅速应变,不但提高服务的附加价值,亦加强了供应链的管理。
本报告概述香港贸易公司在过去10年的角色转变,探讨他们如何应付中介地位日渐式微所带来的挑战,以及重新审视香港作为优质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并附有对本港贸易商进行的调查结果及访问内容。
二. 传统经营模式面临的挑战中介角色1970年代末,由于劳工及土地成本不断攀升,香港作为生产基地的成本很高,也同时面对其它亚洲四小龙(南韩、新加坡及台湾)的激烈竞争。
当时,中国内地实施开放政策,刚好为香港生产商提供了出路。
为了减低经营成本及维持竞争力,大部分本港生产商均在外地设厂生产,并主要集中在中国内地。
在这个大趋势下,这些香港生产商亦重新定位,成为进出口商。
这些港商不但借着迁移厂房提高了生产能力,还将香港办事处的职能改变,转为负责质量控制、销售、财务及账务、生产管理及物流支持等工作,朝向高增值活动发展,增强了本身的竞争力。
港商在内地进行的生产活动得到效率卓越的配套行业和服务支持,蒸蒸日上,而本港出口在生产力、质素、可靠性及交货方面的竞争力亦大幅提高。
在这个情况下,香港得以保持其区内贸易中心的地位。
尤其在中国内地开放初期,内地供货商对国际贸易认识尚浅,加上语言及信息方面的障碍,大部分海外买家对内地亦感到陌生,因此香港顺理成章担当中介的角色。
此外,海外买家亦须倚赖香港公司对内地生产的货品进行质量控制,而由于内地港口及相关基建设施并不完善,制成品亦须经香港转口。
中介地位减弱的威胁亚洲经济急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内地在2001年加入世贸后,经济增长更是一日千里,使香港的中介地位多少受到影响。
再者,随着多个亚洲经济体系开放对外贸易及放宽商贸法规,区内营商环境普遍得到改善。
一些大型零售商及生产商如沃尔玛(Wal-Mart)及戴尔公司(Dell),更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及生产线,直接在内地生产或采购。
尽管其它规模较小的进口商仍然透过香港采购内地生产的货品,但香港纯粹作为中介的角色已大大受到影响。
随着出口商机不断增加,亚洲供货商对承接海外订单的知识亦有所增进。
除了在国际贸易方面更具竞争力之外,部分供货商甚至在海外设立据点,方便买家直接进行采购。
更甚者,以往亚洲区的生产或采购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南部,现在则有更多中国地区及亚洲区内其它经济体系成为采购来源地,进一步动摇香港的中介地位。
三. 贸易活动的演变现时的经营模式 – 供应链管理香港贸易公司面对中介地位逐渐减弱及竞争越趋激烈的问题,不论规模大小,都纷纷改变本身的经营模式以应付当中的挑战。
相对于以往纯粹担当中介的角色,不少港商现已重新定位,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负责的工作亦较以往广泛,不再局限于仅仅为买家与供货商穿针引线。
除了在香港提供支持服务,如市场推广、订单处理、物料采购、产品设计及开发、以及质量控制外,本港贸易公司更负责监管由采购或生产以至付运产品至买家的整个价值创造过程。
个案研究︰利丰是最常被引述的例子。
利丰是香港最大的出口贸易公司,年营业额逾110亿美元,在世界各地雇用超过13,000名员工。
利丰拥有庞大的全球采购网络,80多家办事处遍布世界40多个经济体系,供货商逾10,000家,因此可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借着向多个货源采购而受惠。
相比于一些贸易公司只投资于生产设施,利丰完全掌握了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巧妙协调各个环节,由产品设计与开发以至原料采购及工厂挑选、生产规划及管理、质量保证、出口文件及货物集装等活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便利优势。
此外,利丰与一众合约供货商通力合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及物流,令生产过程尽善尽美。
这个合作形式可因应需要而变化,而且无分等级,使到各方可迅速响应客户需要。
鉴于全球对消费者权益的关注日增,利丰订立了严格的供货商守则,另外亦规定采购队伍须接受全面的训练,加深对法规要求的了解,并获取所需的知识及技巧,以遵守有关规定。
为了确保供货商对社会责任有承担,利丰更推行定期视察、审核及为供货商提供培训。
资料来源︰公司网站明显地,如利丰般的大型公司不仅有能力建立较完善的供应链,更可透过网络协作提升实力,其中涉及庞大的供货商网络和网络中个别供应链的发展及管理。
然而,规模较小的公司,财政资源及专业管理知识有限,未必可以套用大型企业的经营模式。
为探讨香港贸易公司经营活动的整体演变情况,香港贸易发展局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对象是本局数据库内的本地贸易商。
本局共收回2,230份有效问卷,当中38%来自贸易商,62%则来自制造商兼贸易商。
其中,约三分之二受访公司从事贸易业务10年或以上。
公司规模方面,40%受访公司处理的货品价值少于1,000万港元,50%介乎1,000万港元至1亿港元,余下10%则超过1亿港元。
大部分受访公司均为中小企业,与香港贸易公司的结构分布相应。
业务转变为了建立更佳的供应链,香港的贸易公司已将业务转变及扩充,具体来说即加强高增值服务,务求从纯粹凭价格竞争的供货商中突围而出。
鉴于竞争加剧以及产品安全日受关注,相比10年前,有67%受访公司(从事贸易业务逾10年)加强了质量控制工作。
更重要的是,有62%受访公司在过去10年加强了销售及市场推广工作,更有58%提升了产品设计及开发能力。
受访公司亦增加了采购及生产。
51%受访公司扩大了产品采购活动,49%则增加了原料采购工作,但仅得41%受访公司扩大了本身的生产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半受访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有所增加。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除了获利以外,企业对社会其它阶层包括客户、供货商、员工、股东、小区、其它利益相关人士及环境应尽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尤其在香港的主要市场如美国及欧盟更盛行。
然而,仍有四分之一受访公司减低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甚至从没履行有关责任。
在价值链上力争上游随着销售与市场推广以及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活动不断增加,香港贸易公司亦将业务焦点由原件制造(OEM)扩展至原创设计制造(ODM)及品牌产品制造(OBM),当中涉及的配套工作较分包生产活动所需的更多。
大部分贸易公司在1980年代只从事OEM业务,其后才扩充至ODM甚至OBM 业务。
港商凭借在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对ODM的核心活动(如原型创作、详细产品设计、产品概念构思)的掌握较OBM的核心活动(如产品开发、品牌建立、市场推广及分销)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