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宜川中学尚家良
[教学目标]
1.知道辽、西夏、金、南宋建立,以及蒙古崛起、元朝建立的情况;知道北宋与辽、西夏战与和的过程,归纳宋与辽和西夏议和的原因和意义;掌握南宋与金交战的史实,知道绍兴和议的原因;知道“榷场”的概况及其存在的意义。
2.通过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南宋、金、西夏形势图,了解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并对历史地图进行对比;初步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对澶渊之盟作出客观评价,理解长久和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通过学习辽、西夏、金并立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学会正确认识战争性质,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通过学习杨家将故事和岳飞抗金的内容,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坚持正义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澶渊之盟。
难点:多民族文化在碰撞中的交融。
说明:
宋太宗两次北上攻宋都告失败以后,宋对辽只能采取守势。
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辽宋和好。
和约以后宋辽之间的战争宣告结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使得北方经济得以发展,强调理解长久和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故为本课重点。
通过学习辽、西夏、金并立的历史和各民族的战争,对民族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进而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提问: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宣告宋朝统治集团自强自救的破产。
燕云十六州被割弃,使得中原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
那么,辽朝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获得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被割弃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板书)
(1)契丹国的建立(916年)(板书)
问题探究一:通过了解辽政权的建立,谈谈你对辽的“以国制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政策的理解。
提问:那么,北宋与辽的关系如何?
(2)澶渊之盟(1005年)(板书)
A.宋太宗北伐(板书)
提问:在宋辽战争中北宋处于劣势的原因是什么?
B.辽宋和议(1005年)(板书)
3.问题探究二:你对澶渊之盟这一史实如何评介?
(3)西夏与宋辽的和战(板书)
A.西夏的建立:(板书)
教师提问: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如何?
B.夏宋和议(板书)
C.夏辽和议(板书)
提问:金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与两宋的关系如何?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板书)
1.金的建立(1115年)(板书)
2.金灭辽(1125年) (板书)
3.金灭北宋(1127年) (板书)
问题探究三:北宋的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1.南宋的建立(1127年)(板书)
2.宋金“绍兴和议”(板书)
3.“榷场”的设置(板书)
提问:蒙古族是怎样兴起的?与南宋关系如何?
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板书)
1.大蒙古国的建立(1206年)(板书)
2.蒙古西征(板书)
提问:蒙古西征产生了什么影响?
3.元朝的建立(1271年)(板书)
问题探究四:辽在其管辖的地区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政策;阿骨打仿照汉制,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忽必烈采纳汉人建议,依据中原王朝体制,称帝建年号。
少数民族采取汉制的原因是什么?
1.元灭南宋(1279年)(板书)
A.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有那些新特点?
B.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有那些表现形式?
C.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新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D.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新变化有什么影响?(教师小结)参考答案:
[资料附录]
材料一: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
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辽史·地理志》
材料二:“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
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
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辽史》
材料三: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四,景德元年十二月辛丑条注文
材料四:(金太祖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
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
金之色百,完颜部色尚白。
”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
——《金史》
[板书设计]
契丹国的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的建立
西夏与宋辽的和战
夏宋和议
夏辽和议
金的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的建立
宋金“绍兴和议”
榷场的设置
大蒙古国的建立
蒙古西征
元朝的建立
元灭南宋
[训练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方誓书说: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四,景德元年十二月辛丑条注文
材料二:对宋辽的盟约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订立盟约是宋王朝的屈辱,另一种认为订立盟约是宋王朝的“明智之举”。
问题:
1.综合上述材料,这种结束战争的方式称为什么?除此之外,在古代战争
中还有哪些结束战争的方式?
2.综合材料一、二,你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否都有可理解之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3.为什么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价?
参考答案:
1.媾和。
战败国投降归附、灭国、远徙。
2.认为“盟约订立是宋王朝的屈辱”的理由:“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认为“盟约订立是宋王朝的明智之举”的理由: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3.掌握的史料不同:看问题的立场、方法等不同,就可能得出不同的解释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