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纽尔●康德
一、康德及其《系科之争》
• 康德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 为了捍卫自由和思想的解放,在1798年发 表了集三篇论文而成的《系科之争》.参考 p4《系科之争》之缘起。在这本书中,他 继续了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同时,集中 探讨了在大学中的系科和学科知识与政府 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主要讨 论大学中作为低等系科的哲学与被称为高 等系列的适用学科的关系。在理性,自由, 自律的基础上形成了康德式大学观的基本 观点,这对启蒙思想在学术界以及高等教 育领域的传播产生了重要作用。
启蒙运动
•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 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 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 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 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 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 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 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的新古典 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开始意识到康德教育哲学的重要 性,很多教育学者将康德的教育理论引入中国。不论是在 哲学还是教育学的研究和思考中,康德式的具有批判色彩 的雄辩与思考贯穿始终,使国内学者纷纷加入康德研究的 队伍中。如费希特将康德的教育价值运用于解决当时德国 的社会现实问题,唤醒了当时德国民众的教育意识和民族 意识。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中,他在理性及理性的自律 的哲学思想导向下研究着教育,为了捍卫自由,甚至违反 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这正从教 育这样一个侧面体现了康德式的人生观和哲学信念。康德 的《系科之争》中的康德教育哲学及康德对于大学系科与 政府的关系研究对近代西方及中国的教育哲学思想和高等 教育理论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知识界与政府---密切相关且具独立性
• 康德认为政府最为关心的,是它如何对民众产生 最强、最持久的影响,由于三个高等系科关注的 是政府,同时也关切福利(信仰、社会的安定、健 康),政府就有权决定是否批准高等系科的学说; 而对低级系科来说,康德认为,政府不能轻易对 哲学发号施令。这是因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真 理,其活动的基本前提是自由。康德强调,对于 真理而言,人们不能诉诸于权威,而只能依据理 性的自律,即自由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哲学系必 须被认为是自由的,只处于理性而不是政府的立 法规范之下,因为它必须为它所要接受或承认的 学说的真理负责。
• 康德在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想:
• ① 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 判断。
• ② 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 的工具,即“人非工具”。
• ③ 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 力,但同时坚持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的范围 之内。
• 所以说康德关于大学的理念是其哲学体系 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康德运用哲学观 和哲学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大学内部系科与 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对后来德国的唯心 主义辩证法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在《系科之争》中,康德秉 承一贯的哲学思维方式,在理性、自由、 自律的基础上从批判哲学的视角对教育进 行了层次性分析。
大学中的哲学思考:理性、自由、自律
-------康德《系科之争》研读
德国哲学家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唯 心 主 义
不 可 知 论
德 国 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 古 典 美 学 午后三点半的五英尺矮个子 的 奠 基 者
伊曼纽尔●康德
• 伊曼努尔·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 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于普鲁士的柯尼 斯堡(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德国哲学家、思 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被认为是对现代欧 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1740年入哥尼斯贝 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 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 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从 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 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 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 (1790)。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 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 地半步。
三、简评康德与《系科之争》
• 康德在教育学上为人们创设了一种理想,即合理 的教育不应只是为了现在,而且还要为‘将来人 可能改良到的一种境界。在大学思想史上,康德 的著作《系科之争》创设了一种给予大学以及大 学里系科之明确定位的现代理想。真正的教育应 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 确立起来,以便证明从事纯粹科学研究的学术组 织和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谈及《系科之争》 终究绕不过康德提倡的学术自由,他强调了学术 与政治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它并非简单地将学 术直接等同于政治的驯服工具,而是积极倡导一 种自由主义的学术自由观。
高等科系与低等科系:对立中的共存
• 大学系科的划分不是依据学者的等级而是依据它们对政府 的关系而划分的。属于较高等级的学科如:神学、法学、 医学,是那些学说内容为政府所密切关系的学科。学生到 大学高等系科中学习,是为了将来在政府获取公职,他们 需要的是掌握有益于完成某种社会公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 能,并需要自由地思考,在理性上达到成熟。相反,康德 认为作为低等系科的哲学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政府不 能因为其自由且不受约束,而将其视为敌对力量而处处排 挤。政府应给予低等系科独立的发展空间,使其自由发展。 康德认为对于学者共同体而言,在大学里必须有一个在其 学说上独立于政府命令的学科,这个系科具有对一切加以 评价的权利,面对真理,它们拥有绝对的自由。在这里, 理性必须有权公开说话;假如没有这种系科的话,真理将 永不见天日,这无益于政府。
• 伊曼努尔· 康德在哲学领域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 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 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 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 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 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 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 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 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 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 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 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 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 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 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 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 能力和幻想能力。
二、康德高等教育理论中的哲学思考
• 就时代背景而言,康德生于哲学重经验感 觉、宗教重理性信仰、伦理道德尚功力、 政治倡自由民主、启蒙运动渐进高潮的时 代,启蒙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绚丽多 彩的一页,康德是启蒙运动时代的继承人, 是启蒙哲学大军中当之为愧的最卓越的领 头人,他的哲学也是启蒙时代的直接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