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眠》读后感
《眠》的作者是日本的村上春树。
书很薄,以自述的口吻讲了一个略显荒诞的故事。
在书中,女主角的我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全职家庭主妇,丈夫是高收入的牙科医师,一个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家庭生活风平浪静。
但却莫名地无法入眠,在清醒的夜里一边喝酒吃巧克力,一面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现实世界跟梦境没有分别,整整十七个昼夜。
奇怪的是,虽然连续失眠,我却格外的精神,一个人喝白兰地,日以继夜地读《安娜。
卡列尼亚》,去游泳俱乐部游泳,深夜驾着车去兜风,觉得自己的人生因失眠扩大了三分之一。
在第十七个不眠之夜里,我再次开车出去了,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男孩子的样子,因为那样比较安全一些。
把车子停下来,在车上沉思。
后来有两个人摇撼着车,我陷入巨大的恐惧,没法镇静,没法把车钥匙插进锁孔。
就在那种巨大的摇撼和恐惧中,小说结束了。
村上的作品较少以女性为第一人称主人公,并且《眠》是搁笔很久的新作。
借助这部小说,村上得以成功地重返小说家的跑道。
村上本人又是个相当的隐喻爱好者。
故而这部小说在村上整个作品群中相当特殊。
富含着极其深刻的寓意。
疑问一:为何失眠?无眠的生活起始于我的一个梦魇,出现在床位的黑衣老人不停的往我的脚上浇着水。
这个梦魇让我发现了自己正在慢慢腐烂的真相,也促使我的灵魂开始觉醒。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太多自己不喜欢的事,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为符合人们的观念。
我们不停的迎合,改变,抛弃自我。
说服自己成为主流价值观的牺牲品。
在周遭生活有了重复的节奏,和熟悉的习惯后,就这样周而复始。
日复一日。
本书主角,家庭主妇,无所事事,没有工作。
丈夫给予的存在很少,甚至只是吃饭性交和几句闲言碎语。
作为身边最常接触的人,她无法通过丈夫读取自身的存在感。
每天为了尽义务而购物、做饭做菜、打扫卫生、照料孩子,为了尽义务跟丈夫做爱。
于是,梦魇出现。
于是我用了17夜无眠的时间重拾了自己多年没有继续的爱好读书,日以继夜,胸无杂念。
这是一种寻找,寻找匆匆路上丢失的东西,读书是从前的爱好,我将它寻回,如同找回了未曾被人们规定过,侵蚀过的真正的自己,而打开那扇真正自己大门的钥匙也已找到,那把钥匙叫做清醒。
故而这是一篇叩问人的主体性,围绕我自身的失落来而展开的作品。
疑问二:结尾处那两个陌生人为什么猛烈摇撼车?我那么沉醉于不睡的夜晚,在那里找回了自我的世界,但还是要被人破坏的,无法存在。
在生存的压力下,现代都市中人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精神状态,即使想要寻找,也由于被种种因素束缚而身不由己。
这种种因素,有世俗的价值观,有让人厌恶的各式潜规则等,汇聚成一股无形的力。
侵占着我们的主体生活。
使我们不得不屈服于主流价值观。
我们很多时候为活而活,按照固有的价值观念与世人的道德标准一路走来,上学,找工作,谈恋爱,结婚,退休,被时间之轮无声无息地推着前进,一转眼,便是半生蹉跎。
我们没有办法。
正如鲁迅先生提出的《娜拉出走后怎样》的思考。
即使我们挣破了世俗的罗网,跳脱出了伦理和世俗的框架,又能怎样?世界和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和冰冷。
我们最终还是束手无策,在强大的主流下,心灰意冷。
我只能哭。
泪如泉涌。
我孤身一人,被关在这个小铁箱里,无处可逃。
这就是结局。
人永远无法自由的生活。
必须顺从组织的安排。
疑问三:《眠》最终要表达的东西。
《眠》是典型的文学作品,它只提供情绪、状态,只等待有相同体验的人来为它默然,此外它没法提供答案和后续,《眠》只是提供一种角度,让
我在无解的长期失眠中,向读者展示了生活的漏洞。
很多人过着千篇一律,毫无营养,却因为生计、稳定等要素无法停止的生活。
它让读者看到为了生活而演戏的无奈和可悲。
同时,高屋建瓴的在结尾处指出:即使你反抗。
最终也是灭亡。
这是一种时代的趋势。
《眠》的后记中,村上写了一段他改编了这篇写于1989年作品的想法,我觉得可以作为此文的结尾:我常对短篇小说干这样的事。
长篇小说我绝不着手修改(这么做会导致均衡的崩溃),而短篇小说往往有从现下出发加以改写的余地。
有些生活是长篇小说,有些,只是短篇小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