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养蜂业现状及发展1、蜜蜂的生活习性蜜蜂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在蜜蜂社会里,它们仍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
在它们这个群体大家族的成员中,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
蜜蜂生活的最适合气温15~25摄氏度。
气温在5~35摄氏度时(白昼荫处气温,下同)蜜蜂就能出巢活动,蜂王在巢内产卵,工蜂哺育幼虫,整个时期可称为繁殖期。
这个时期外界往往有蜜粉源,也是生产各种蜂产品的生产时期。
蜜蜂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
家养蜜蜂一年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1~3代不等。
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
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
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气温长时期在10摄氏度以下时,蜂王停止产卵,蜜蜂减少或停止出巢活动,在蜂巢内结成蜂团,转入断子越冬期。
在温带地区,冬季蜂王停止产卵,只有老蜂逐渐死亡,没有新蜂羽化,蜂群中蜜蜂的数量渐渐减少;夏季蜂王每日的产卵量往往超过1500粒,新蜂的羽化数大大超过老蜂的死亡数,蜜蜂的数量逐渐增多,蜂群发展到高峰。
蜂群中蜜蜂和子数量的变化,每年都有相似的顺序和速度,它主要取决于气候和蜜蜂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蜂群在一年中的生活,一般可划分为若干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特点,但是在这些时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2、蜜蜂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在许多人的认识中,蜜蜂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蜂产品,如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但蜜蜂通过授粉对农业的增产提质作用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
实际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创造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高于蜂产品本身,有研究证实,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是蜂产品本身的110倍。
蜜蜂授粉的习性,是其与植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形成的,通过蜜蜂进行异花授粉,既可以提高授粉植物的果实产量,改善果实质量,还能增强授粉植物种子后代的生命力和抵抗不良环境及病虫害的能力,从而起到增产和提高品质的目的。
蜜蜂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子数量和活力、保护植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由于蜜蜂与植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在植物的花器和蜜蜂的形态结构及生理上形成高度的相互适应,在遗传上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蜜蜂授粉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是任何增产技术都不能取代的。
无论是对作物追加肥料、增加灌溉,还是改进耕作措施,都不能代替蜜蜂授粉的作用。
如果没有花粉、花蜜,蜜蜂就不能繁衍;反之,如果没有传粉昆虫,植物就不能传授花粉,显花植物也不能传宗接代。
由于蜜蜂授粉更及时、更完全和更充分,因此,对于提高作物的坐果率、结实率方面效果更加突出,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方面更是效果显著,因此,蜜蜂授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世界上已知的16万种由昆虫授粉的显花植物中,其中依靠蜜蜂授粉的占85%。
因此,蜜蜂授粉是生态链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蜜蜂授粉是人工不可替代的。
蜜蜂是各种农作物授粉的‘月下老人’,根据实验证明,有蜜蜂比没有蜜蜂作媒介,各种作物可以增产百分之二十三以上到一倍不等。
”3、国外养蜂业现状以几个主要养大国为例说明(1)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蜂蜜主要出口国之一,其现在饲养的蜜蜂是1788年以后由欧洲移民引入的。
由于不断地引进先进技术和一年四季都有大宗蜜源植物,养蜂业发展很快。
这里曾先后引进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和欧洲黑蜂,以饲养意大利蜂为主。
专业养蜂人员一年四季在沿海地区转地放牧,有人设计了一种适宜于在放蜂车上使用的大继箱,每个大继箱可放50个巢脾,用于贮存蜂蜜,每个大继箱的下部用6个朗氏巢箱繁殖。
一般情况下,每个专业蜂场的蜂群数均不超过1 000群,运输蜂群和取蜜过程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普遍使用取蜜车间和带有装卸设备的养蜂车。
(2)新西兰新西兰是世界上养蜂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养蜂业已成为其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辽阔的牧场、林地和灌木使新西兰具备了良好的养蜂条件。
为了控制蜂类疾病的传播,保障养蜂业的集体利益,新西兰政府规定本国养蜂业主,不论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每年必须进行登记注册。
其中许多养蜂企业还雇佣了大量员工,因此在新西兰直接就业于养蜂业的人数超过2,000人。
与专业养蜂业主相区别的是把养蜂作为副业的养蜂爱好者,他们占养蜂者总数的91%,但所拥有的蜂箱数量很少。
然而,大部分商业养蜂业主都来自于这个群体,同时由于污仔病(Foulbrood)等蜂类疾病的传播方式,不论规模多小的养蜂者都会对其他养蜂者乃至整个养蜂业产生潜在的经济影响,因此业余养蜂者群体亦是新西兰养蜂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日本日本养蜂起始于19世纪中期,养蜂业是从欧洲引进活框蜂箱后发展起来的。
品种主要有意大利蜂、高加索蜂、卡尼鄂拉蜂和日本蜂,其中日本蜂的存养量最少。
日本蜜蜂50%用于农作物授粉,如为蜜瓜、草莓、柑桔等水果授粉;50%用于生产蜂蜜;基本不生产蜂王浆等其他蜂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靠进口,极少的生产数量只用于试验研究。
日本本土的蜜蜂是日本蜂。
现代养蜂业是1876年从欧洲引进活框蜂箱后发展起来的。
主要蜂种是意大利蜂,其次是高加索蜂、卡尼鄂拉蜂,仅在部分山区仍饲养着少量日本蜂,平均每平方公里有0.75群蜜蜂。
日本是个多岛国家,属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
国土从亚热带的北纬26。
延伸到北纬 45。
的亚寒带,四季都有植物开花,主要蜜源植物有油菜、紫云英、刺槐、板栗、柑橘、松树、草木樨等,大田蜜源植物的总面积从1960年的70万公顷下降到1980年的40万公顷,仅占本国总面积的1%。
专业养蜂者占养蜂者总数的60%,专业养蜂场以转地养蜂为主。
(4)美国美国是世界上养蜂业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蜂蜜生产国。
美国的蜂业除了带来每年约1.25亿美元的产值,蜜蜂授粉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巨大,一项调查表明,蜜蜂给农作物授粉每年可以给美国农业带来146亿美元以上的增值。
基于以上各种原因,美国政府以及各界对蜂业的生产和贸易支持力度较大。
美国养蜂业规模化生产及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养蜂场的特点是饲养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人均效益高。
在美国人均饲养蜜蜂在500群以上的养蜂户有很多,相比于中国的养蜂户,其规模化程度很高。
美国养蜂机械化程度很高,养蜂工具非常先进。
外出放蜂有专门的运蜂车,生产有专门放置蜂箱的机械平台,蜂箱、蜜桶的装卸有装卸车,摇蜜由机械化的摇蜜机统一进行,完全由运蜂车代替人工进行转地饲养。
产业组织化程度高及政策扶持到位美国的养蜂组织已有100多年历史,虽然没有政府级的管理机构,但全国性、地方性养蜂协会及相关组织非常健全,管理非常到位。
4、国内养蜂业现状我国是世界养蜂大国,无论在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和养蜂从业人员上都居世界首位。
辽阔的疆域、南北东西不同的地貌、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生长着众多的蜜源植物。
虽然我围有上述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我们不做到“盛防衰”、“乐思忧”,这块世界养蜂大国的金牌有可能很快会换主。
目前我国养蜂生产极不稳定。
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养蜂是野外流动作业,机械装备程序差,基本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
其二是运输蜂群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偏远地区的蜜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加之蜜源资源受制于自然因素,流蜜量难以预测,致使养蜂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其三是产销分割,养蜂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低,蜂产品流通受限,加上蜂产品价格不尽合理,比较效益偏低,资金积累较慢,在经济发展地区不少蜂农已转向二、三产业,从而影响到养蜂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同国外养蜂业相比,我国养蜂业有很大优势,因为养蜂业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分布广、潜力大,生产能力强,但又存在差距,主要是机械程度低,生产手段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单位蜜源面积容蜂量少。
每个养蜂劳力负担的蜂群,国外较高水平是百群至几百群,我国平均仅30多群。
4.1 我国蜜蜂养殖业现状不太乐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养蜂员老龄化我国南方虽然气候温和,蜜源不错,但阴雨天气多,只适宜发蜂繁殖,发好蜂后要运到东北、西北、内蒙去采蜜,那儿虽然蜜源充足,光照长,可是生活条件很差。
近些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年轻人都向往生活条件好、薪金高的城市,而养蜂场却处在荒郊野岭,过着蚊叮虫咬的日子,丰年还可以,遇到灾年和歉收年连路费都成问题,开不起高薪金,所以后继乏人。
而养蜂多年的老人,由于对蜜蜂有深厚感情,舍不得改行,只有硬挺下去,养蜂员老龄化是大势所趋。
2、蜜蜂的灾难太多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自然灾害的频繁,蜜蜂的灾难也越来越多。
今年春天的雪灾,使南方地区的蜂群损失惨重,而发生在河南、山东(黄河两岸各省)等省的蜜蜂“空巢病”,没有受雪灾影响的蜂群又遭致命一击。
除此之外,蜜蜂疾病也是导致蜜蜂灾难的主要因素。
蜜蜂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全国大量流动放蜂,使用不洁蜂花粉作蜜蜂饲料容易感染疾病,造成蜜蜂之间交叉感染。
3、、蜜源植物承受着最大考验由于气候的影响和病害的侵袭,我国的养蜂业度过了一个阴沉寒冷的冬天和春天。
今年的第一季度已经结束,对蜂农来说损失惨重,血本无归,夏秋是蜂农的黄金时节,我们希望坐在办公室的人多下基层看看,科研人员到蜂场多跑跑,提些新办法、新思路;蜂农昂起头、挺起胸,去面临新的挑战。
如果大家都能面对现实,养蜂业的春天定会常驻神州大地。
4、养蜂业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部分地方养蜂管理机构逐渐弱化,养蜂行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销衔接等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养蜂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蜂产品的价格太低,质量达不到标准,所以影响我国蜂产品出口数量。
本来要进入国际市场的蜂产品,却大量涌入国内市场,造成外需小,内需压力过大,所以价格偏低。
由于蜂产品的价格问题,蜂农为了降低成本不生产成熟封盖蜜,蜂产品质量降低。
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5、转场劳力耗费大蜜粉源是决定着蜂群健康生活活动的物质条件,更是养蜂效益的前提,世上没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都有蜜粉源的。
因此,转地养蜂是提高养蜂收益,保证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就目前这种以单箱为单位,散放的形式进行转地是难以得到的。
由于蜂群生物学特点,必须实行阶段性的四季管理;冬末春初要保温、奖饲、喂水春繁,为了繁殖好蜂群,蜂农常常累得腰酸背疼,形成职业病;高温采集季节,又必须利用夜间转场,装卸车全靠人肩挑背扛,为了蜂群的安全,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与劳苦。
6.运蜂车辆难找蜜源是决定着蜂群健康生活活动的物质条件,更是养蜂效益的前提,世上没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都有蜜粉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