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中国-印度经济比较的理论反思作者:韦森对近十几年来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增长与绩效方面的差异,国际国内学术界甚久以来好像一直觉得是个谜。
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同作为处在亚洲的两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在综合国力以及人均GDP等指标上相若。
经过20余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人均GDP上均大大超过了印度。
譬如,在2003年7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印度对中国:落在龙后面的老虎的专题报道。
这篇报道一开篇就指出:25年前,中印这两个又脏又穷的两个亚洲大国的生活水准颇为相似,但如今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几乎是印度人的两倍(The Economist, 2003, p.9)。
按照世界银行的数字,在2001年,中国的人均GDP为890美元,而当年印度的人均GDP只有450美元。
即使按照平价购买力计算,中国人实际收入也比印度高出70%。
然而,近来国际上也有学者对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实力有许多正面的评价。
譬如,按照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者黄亚生(音译)和印度出生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Tarun Khanna教授于今年7月24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尽管来中国的外国投资已超过印度的10倍,且中国的国民储蓄率高达GDP的40%,而印度的储蓄率只有24%,但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实际上大约为7%,而印度的年增长率则为6%。
这说明,与中国相比,印度的资金利用得更有效率。
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绩效相比,印度到底如何?最近,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邀,笔者赴新德里参加了一次有关世界贫困问题的国际讨论会。
赴会期间,笔者对印度首都新德里做了走车观花式的游览。
会后,又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一位经济学与哲学教授Martin van Hees博士一块租坐了一辆黄包车,逛了位于新德里市中心的五市(Five Markets),并与印度中国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同行就中国与印度经济问题进行了一个下午的交流。
从高楼大厦林立的东方大都市上海来到人力车、牛车、三轮车、拖拉机、大小卡车、卡士(cars)和巴士(几乎全没空调)车水马龙的新德里,觉得反差甚大,也感触颇深。
我还没到过孟买和加尔各答这些有着许多世界著名贫民窟的印度大城市,单就印度首都新德里来看,与中国东部沿海城乡相比,笔者贸然判断,印度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可能要落后中国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竟是把印度经济甩后的二十几年!原因何在?作为一个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者,自然会基于理论经济学思考的性好来反思近些年来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的制度层面上的原因。
这里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业内同行会发现,这些看法与其是说源自笔者的逻辑推理,毋宁说只是构成了笔者的印象直观。
一、对经济增长而言,制度是重要的,但可能不是决定性的对在近代史上西方世界社会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得主之一诺思(Douglass North)教授已在一系列著作中做了许多理论阐释(见North & Thomas, 1973;North,1981,1990)。
按照诺思和其他新制度经济学派理论家的见解,以较充分和明晰地界定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变迁,改善了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世界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上的要素和产品市场,其结果是,市场规模扩大导致了更高的专业化分工,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
继之而来的是组织的变迁旨在降低这些交易费用,结果是市场规模扩大,发明的产权得到更好的界定,从而在创新收益率的提高同时,创新成本得到根本性的降低。
由此,诺思认为,正是这一系列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的变化,为西欧的科技和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North,1981,参中译本,页180)。
诺思在其后的一系列文著中,还用了大量欧洲历史上的史事来说明这一观点。
诺思和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的理论见解,归纳出来,就是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制度是重要的。
制度与组织形式的变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空间和激励。
受诺思和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的影响,国内经济学界的不少同仁亦相信,对于一个社会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而言,制度是决定性的。
这一见解,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是社会交往形式变迁和历史发展最终动因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对于这一点,笔者已在最近的一些著作(韦森,01,页87-88;2003a,页91-92)中做了一些评述。
这里,笔者只想提出这么一个进一步的初步判断:把印度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论辩理路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诺思对西欧社会近代历史观察所得出来的这些理论结论,可能并不适应于东方和亚洲社会,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在近现代印度社会历史的演化过程中,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难能得以验证。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制度是重要的观点,可以被简要地归结为以下三点:明晰界定的产权,为市场经济的扩展提供充分激励;内在于市场机制中的完善的法律框架,则为市场运行提供了规范保障;而代议制的民主宪政体制,又会为市场经济的运作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操作构建了合意的政治架构。
应该说,这三个基本观点,不只是源自于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逻辑推理,而且也源自他们对西欧近现代历史上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过程的史事观察和进一步的理论印证。
这里的问题是,如果说制度是重要的这一新制度经济学家的核心观点乍看来已为西方近现代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史事所证的话,那么,这一见解是否是有普世的理论意义?再者,即使对欧洲近现代社会来说,是否诺思和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就是真正到位的?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思考。
因为,如果用新制度经济学家的理论视角来观察和比较印度和中国社会,我们会发现,源自从十六世纪以来数百年间大英帝国长期殖民统治的遗产,在印度当代社会中,以私有产权为特征的产权结构、以英国普通法传统的市场法律框架,以及代议制的宪政体制这三个基本制度架构应该说均具备了。
然而,历史史事却是,印度无论是在殖民统治时期,还是在1950年的独立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均不能认为已经发生过。
相比较而言,自1978年以来,处于从行政控制经济向市场体制转型中的中国,这三个基本条件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均还不具备,或者说它们还只是处在内在于中国整个社会转型里的一个生成过程之中。
然而,与具备现代市场运行三个重要制度条件的印度相比,中国却在自己的社会转型和平静而迅速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或更切近一点说,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里闪现出来的体制缝隙中---蕴生了高速而巨大的经济增长。
因此,如果把印度现有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安排作为反思当代中国社会演变过程的一个参照系的话,我们就会清楚的意识到,二十余年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巨大经济增长,显然是不能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任何理论程式中找到现成答案的,毋宁说当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向既存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范式提出了重大的理论挑战。
回到中国国内来说,如果把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省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地区差异考虑进来,我们也许会得出相似的理论判断。
同样是从一个经济运行的行政控制机制中转化出来,为什么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就比相毗邻的江西、安徽、湖北、云南、河南、河北要相对快一些?如果撇开有大量外资涌入的广东、上海和江苏不加考虑,单就民营经济的发展而言,为什么与江西毗邻的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比江西快?为什么是在浙江的一个边缘地区温州最早蕴生了民营经济兴起的大潮?同在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中,难道说浙江与江西---同样温州与金华---不是处在同一个制度或言体制环境之中?当然,一些学者会按照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论辩理路争辩说,与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的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恰恰是温州、台州、宁波、绍兴等地区民营企业家制度创新的结果。
但是,这种倒因为果的论辩理路却难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归结为某种制度创新,那么,这种制度创新为什么会发生在像温州这样的浙江边缘地区---而后浙江和长三角地区?而不是发生其他任何地区?是否历史发展和制度变迁只是随机性的(或言非决定论的)?在近来的文著中,笔者一再主张,应该从历史传统上反思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以及发展速度和水平上之差异的文化原因。
如果我们从哈耶克式自发制度生成论(参韦森,2003b)的理论视角来审视社会转型、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也许会发现,与其说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不如说它是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一个自发秩序扩展的历史结果。
于是,这就引出了笔者的第二个理论猜测,在一定的历史机遇中,制度变迁往往是不同社会、地区和社群中文化基因自我复制和编程的一个外在表现。
二、文化氛围中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对于文化与制度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对近现代东西方市场经济形成路径的影响,笔者(韦森,2003a)已在最近的一本小册子《文化与制序》第7章中做了初步梳理和探讨,故这里就不再从抽象的理论层面上对此加以解说了。
回到中印经济的比较中,并把中国内部不同省份和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事实考虑进来,我们也许会发现,制度本身并不尽是一种如诺思所断言的那样一种市场博弈的显性约束规则,也不尽是什么如科斯(Ronald Coase)所见的那种纯经济意义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某种生产的建制结构,而往往是在一个社会、地区或社群既存文化传统中现实秩序与规则的整合。
简单说来,在一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中,人们社会交往和市场博弈秩序中的规则---或反过来说---在规则调节下中的秩序就构成了一个社会或社群中制度的实体。
我这里之所以一再强调文化氛围和历史传统,是因为,不从这两个视角来理解制度,不但难能理解制度概念本身,也难能解释不同国家、社会、地区中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联互动,从而也难能真正理解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本身。
让我们不妨再回到印度的例子上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从形式上看,明晰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代议制的民主宪政这一良序市场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在当代印度社会中均已具备,但为什么印度本身却在巨大的人口和人力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中不能蕴生出高速经济增长?为什么一些在印度的殖民国大英帝国的崛起中起过很大作用的制度安排在印度社会中就不怎么工作?很显然,不了解印度传统的多元文化、复杂的宗教信仰以及其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就难能回答这些问题了。
不妨再拿笔者这次印度之行所具体观察到一些现实实例来解释这一问题。
这里,还是先从笔者所观察到的一件小事说起。
每个初到新德里的游人,会立即发现,在新德里这个印度的首都城市中,几乎所有出租车都没有计价表。
出租车没表计价,自然会导致整个城市并没有一个规范的出租车市场。
因为,如果乘坐没有计价表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自然就可以视不同人而任意侃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