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
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性环节就是进行体制创新,以扫除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为重点,实现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重申之重,又是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办学投资体制和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标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
高等教育领域要实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就要进行教育创新;而坚持教育创新,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又必须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通过体制创新,建立起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关系。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就是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正是政府与大学这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以求达到二者的平衡与和谐发展,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几经变革,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及条块有机结合”的模式。

但是,这只是改革的初步成果,在现实管理中,真正实现政府与高校之间关系的平衡发展,还需要一个进一步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涉及到政府职能和管理形式的根本转变,这是教育体制创新的关键。

为此,必须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政府管理的权力和责任、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使政府逐步由直接的行政管理向间接的宏观管理转变。

其具体内容涉及到:(1)凡属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主要起规范市场运作、发展市场的调节作用,如高等学校的招生与毕业生就业、高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等等;凡属市场不起作用的领域,政府则进行行政管理,如各类高校设置标准的制定等。

(2)要调整和革新管理手段和方式,尽量减少行政审批手续,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战略规划、依法行政、政策指导、信息服务以及各种间接调控手段上,使政府在管理高校过程中能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进行宏观的、间接的管理。

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与投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在21世纪初叶,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育投入有限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坚持体制创新,就必须发挥市场在教育运行中的作用,改变单一的政府行政计划主导教育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适度调节作用。

为此,在深化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不断扩大教育投资渠道,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其内容包括:(1)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上,提高市场准入程度,扩大
和提升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空间。

可以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举办民办高等教育,在公办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鼓励公办学校改制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使民办高校或者以民办教育机制运作的高等学校充分发展,从多方面吸纳社会资金投资于高等教育。

(2)继续完善高校收费制度。

本着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原则,制定不同科类、专业的收费标准,并对就业前景好、经济回报率高的专业可适当提高收费标准。

(3)对于高质量稀缺教育资源,可以更多地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对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

(4)探索金融资本的介入,试行低息长期贷款,由政府贴息、学校偿还本金等措施,缓解现阶段教育投资困难尤其是目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投资的困难等等。

总之,通过新体制的建设与运作,使我国高等教育在目前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三、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加强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促进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前者的实现依赖于后者的完善,而后者的完善又会促进前者的更加规范,从而使高等教育这部机器在社会大系统的运转中效率更高、作用更大。

为此,必须实现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使学校内部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主动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机制:(1)校内决策与校外参与有机结合,实现高校内部决策的科学化。

现代社会,高等学校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校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定位,还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与确认,都无法离开社会的参与,而且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中心地位的确立,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高等学校要自主办学就必须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校内决策与校外参与的有机结合,实现内部决策的科学化。

(2)合理整合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使高等学校发展符合其学术机构的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学术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并行的管理体制,学术机构负责诸如科研规划、课题招标、成果鉴定、职称评定等学术业务领域的决策与管理;行政机构负责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计划财务、后勤服务等行政管理。

这样的组织分工大体符合学校运行的需要,但要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从体制创新角度还应注意两方面问题:其一,在组织体制上要尽可能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结合;其二,学校领导与管理层的人员,需要有学术文化与管理文化这两种文化的背景。

(3)实行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新机制,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科门类增多、管理层次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学校内部权责分配的科学化。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原先那种由校部直接决策与管理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因此,学校内部的权责分配,应按照学校规模的大小、科类的多少以及校园的布局情况而有所区别:要采取校、院(学部)、系(研究所)权责对等的三级扁平组织结构,明确各自的权责范围,充分发挥学校各部分的活力,并把学校各个部分的活力整合为学校和谐运行的整体优势,这样才能使高校内部的自主办学与社会外部的发展需要协调起来,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健康的发展。

总之,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高水平大众化发展目标,通过改革创新扫除制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是重点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以及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又是重中之重,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