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
②生产工艺因素
B. 养护条件 环境温度和湿度,通过影响水化过程而影响混凝土强度。 温度高,水化速度快,早期强度高;反之亦然。 温度在冰点以下,水泥水化停止,有可能因冰冻导致混凝 土结构疏松,强度严重降低,尤其是早期混凝土应特别加强防 冻措施。 为加快水泥的水化,可采用湿热养护,即蒸气养护或蒸压 养护。 空气相对湿度低,混凝土水份挥发快,混凝土因缺水强度 发展受阻。同时,混凝土强度较低时失水过快,极易引起干缩,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 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完毕12h内加以覆盖或浇水。 对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和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浇水 养护不得少于7天;使用粉煤灰水泥和火山灰水泥,或掺有缓 凝剂、膨胀剂、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浇水养护不得少于 14天。(具体见教材P116-117)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 1/10~1/20,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 高,比值降低。 混凝土工作不依靠其抗拉强度。但抗拉 强度对于抗裂性设计中是确定混凝土抗 裂能力的重要指标。有时间接衡量混凝 土与钢筋的粘结强度等。
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fck、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tk比较
4.3.1 混凝土的强度
⑴ 立方体抗压强度 GB/T 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规定,将混凝土拌合物制作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 标准条件(温度20℃±2℃,相对湿度95%以上)下,养护 到28d龄期,测得的抗压强度值为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
度(简称立方体抗压强度),以fcu表示。
⑶ 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和轴心抗拉强度
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的测定采用棱柱体
150mm×150mm×300mm作为标准试件。
立方体抗压强度只是评定强度等级的一个标
志,不能直接用来作为结构设计的依据。
为符合工程实际,结构设计中混凝土受压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件的计算采用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轴心抗压强度
轴心抗压强度比同截面的立方体强度值小,棱柱
⑸混凝土的破坏过程
四个阶段:伴随着裂缝的扩展。 ①第Ⅰ阶段:极限荷载的30%以内,界面裂缝无显著变 化,荷载与变形呈直线关系。 ②第Ⅱ阶段:荷载超过比例极限,界面裂缝的数量、宽 度、长度不断增加,界面借摩擦阻力继续承担荷载,但尚无 明显砂浆裂缝出现。此时变形的增长率大于荷载的增长率, 荷载与变形间不再是线性关系。 ③第Ⅲ阶段:极限荷载的70%~80%后裂缝继续开展, 开始出现砂浆裂缝,部分界面裂缝连接成为连续裂缝,变形 增长率进一步加大,曲线明显弯向变形坐标轴。
几个概念: 环箍效应;换算系数 同条件养护;加速养护。
⑵ 混凝土强度等级
按照国家标准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 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 抗压强度,以fcu,k表示。 普通混凝土分为十四个强度等级:C15、C20、C25、 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和 C80。 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和 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 不同的建筑工程及建筑部位采用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 土,一般有一定的选用范围。
体试件高宽比越大,轴心抗压强度越小,h/a达到
一定值后,强度就不再降低。但是过高的试件在
破坏前由于失稳,降低其轴心抗压强度值。
在立方抗压强度fck=10~55(MPa)的范围内,轴心
抗压强度fc与fck之比约为0.70~0.80。
轴心抗拉强度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可按劈裂抗拉强度 换算得到,换算系数可由试验确定。劈 裂抗拉强度采用立方体试件测定。
需注意: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c、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低于相应强度的标准值fck、
ftk。
⑷ 混凝土的弯拉强度 混凝土弯曲抗拉强度试验采用150mm×150mm×550mm的
梁形试件,按三分点加荷方式加载,混凝土弯曲抗拉强度大 于轴心抗拉强度。
⑷ 混凝土的弯拉强度
JTJ 012-9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规定: 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以龄期为28天的弯拉强度为标准; 当混凝土浇筑后90天内不开放交通时,可采用90天龄 期强度,其值一般可按28天龄期强度的1.1倍计。
(3) 温度变形
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凝结硬化初期,内外温差有时
达40~50℃以上,导致混凝土表面开裂。
混凝土正常使用条件下也会随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热胀
冷缩变形。 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一般为(0.6~1.3)×10-5/℃, 即每米膨胀0.01mm。 对纵向较长的结构设臵伸缩缝;结构物中设臵温度钢
筋。
(4) 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①抗渗性
用抗渗等级(P)或渗透系数来表示。
国标采用抗渗等级。
抗渗等级是以28d龄期的标准试件,按标准试验方法
进行试验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来确定。
抗渗等级划分为P4、P6、P8、P10、P12等五个等级。
抗渗试验结果Pt应符合下式要求: Pt≥P/10+0.2 式中P——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
①抗渗性
④第Ⅳ阶段:达到极限 荷载C点以后,连续裂缝急速 地发展,混凝土的承载能力 下降,变形自动增大直至完 全破坏,曲线斜率变成负值。
(6)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很多:
①原材料
②原材料之间的比例(配合比)
③生产工艺因素
④实验因素
①原材料及其配合比因素
A. 水泥强度 混凝土的强度与水泥的强度成正比关系。 B. 水灰比 水泥水化所需水占水泥质量的23%左右,但在 拌制时,加水量约为水泥质量的40%~70%,即采 用较大的水灰比。 混凝土硬化后,多余水分或在混凝土中形成水 泡,或蒸发形成气孔,内部形成孔隙,削弱了混凝 土抵抗力。 满足和易性要求的混凝土,水泥强度等级相同, 水灰比越小,强度越高,与骨料粘结力越大。 如果加水太少(水灰比太小),拌合物过于干 硬,在一定的捣实成型条件下,无法保证浇灌质量, 混凝土中将出现较多的蜂窝、孔洞,强度也将下降。 混凝土强度,随水灰比的增大而降低,呈曲线 关系;而混凝土强度和灰水比呈直线关系。
混凝土强度等级选用范围
不同的建筑工程,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一般选用范围如下:
①C10~C15—垫层、基础、地坪及受力不大的结构。
②C20~C25—梁、板、柱、楼梯、屋架等钢筋混凝土结构; ③C25~C30—大跨度结构、耐久性高的结构、预制构件等; ④C40~C45—预应力构件、吊车梁及特种结构,25~30层; ⑤C50~C60—30层至60层以上高层建筑; ⑥C60~C80—高层建筑,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⑦C80~C120—采用超高强混凝土于高层建筑。 将来可能推广使用高达C130以上的混凝土。
fn、fa—— 龄期分别为n天和a天的混凝土抗压强度, n、a——养护龄期(d),a>3,n>3。
成熟度的概念P118
③实验因素
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试件尺寸、形状、 表面状态、含水率以及实验加荷速度等实验因 素都会影响到混凝土强度实验的测试结果。
③实验因素
图4-15 混凝土受压破坏
7.提高与保证混凝土强度发展的措施
凝土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进一步影响混凝土的
强度和耐久性。 引起混凝土变形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两类: 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4.3.2 混凝土的变形
1.混凝土在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1)化学收缩
(2)塑性收缩
(3)干湿变形 (4)温度变形
2、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1)短期载荷作用下——弹塑性变形 (2)长期载荷作用下——徐变
采用强度等级高的水泥; 采用低水灰比;
采用有害杂质少、级配良好、颗粒适当的骨料和合理砂率;
采用合理的机械搅拌、振捣工艺;
保持合理的养护温度和一定的湿度,
可能的情况下采用湿热养护;
掺入合适的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
4.3.2 混凝土的变形
混凝土在硬化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物理、化学、 力学等因素的作用,会产生各种变形,这些变形是导致混
(1) 化学变形 水泥水化产物的体积小于反应物(水泥与水)的体积, 称为化学收缩。 化学收缩不可恢复的,收缩量随龄期增加,一般在40 d内逐渐趋向稳定。 (2) 干湿变形 混凝土在环境中湿胀干缩的变形。 吸附水或毛细水蒸发时,引起凝胶体紧缩和毛细孔负 压,使混凝土产生收缩。 混凝土吸湿时,毛细孔负压减小或消失而产生膨胀, 变形可部分恢复(教材P118图)。 工程设计中取混凝土的线收缩值为15-20×10-5mm/mm, 即每米收缩0.15-0.2mm。 影响混凝土干湿变形有多种因素①水泥用量、细度、 品种②水灰比③骨料的规格与质量④养护条件
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的措施: 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改善孔隙结构,减少渗透通道。
①短期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材料属于弹塑性体。在外力作用下, 既产生弹性变形,又产生塑性变形,即混凝土的应力与应变 的关系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如图4-26所示p119。 混凝土的塑性变形是内部微裂纹产生、增多、扩展与汇 合等的结果。 混凝土弹性模量的确定、范围;疲劳破坏见教材p120。 ②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徐变 混凝土在长期不变荷载的作用下,沿作用力方向随时间 而产生的塑性变形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混凝土徐变的过程、原因、大小及影响因素、利弊 p120。
卵石:αa=0.48,αb=0.33
①原材料及其配合比因素
D. 外加剂和掺合料
外加剂可按要求改变混凝土的强度及强度发展规律。
掺入减水剂可减少拌合用水量,提高混凝土强度; 掺入早强剂可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但对其后期强度 发展无明显影响。
超细的掺合料可配制高性能、超高强度的混凝土。
②生产工艺因素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搅拌、捣实)、养 护条件、养护时间等因素。 A. 施工条件——搅拌与振捣 在施工过程中,搅拌均匀,捣固密实。 机械搅拌和捣实的力度比人力要强,因而,采用机械搅 拌比人工搅拌的拌合物更均匀,采用机械捣实比人工捣实的 混凝土更密实。 强力的机械捣实可适用于更低水灰比的混凝土拌合物, 获得更高的强度。 改进施工工艺可提高混凝土强度,如采用分次投料搅拌 工艺;采用高速搅拌工艺;采用高频振捣器;采用二次振捣 工艺等都提高混凝土强度。 另外运输过程中注意减少分层、浇注过程中控制浇筑高 度,避免分层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