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混凝土的强度与破坏

第三章 混凝土的强度与破坏

第三章混凝土的强度与破坏Strength and Failure of Conrete
问题
n强度高的混凝土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用途?
n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时候)要求混凝土强度迅速增长?强度发展过快可能会产生什么弊病?
在混凝土的所有性能中,为什么总是首先关心其强度
1) 作为一种结构工程材料,承载力备受关注,因此混凝土的强度通常总是首先要评价的性质。

2)易于评价。

3)与其它性能有密切关系
kp
e
f f −=
03.1 强度—孔隙率的关系
对于匀质材料(如硬化水泥浆):
式中:f 0是孔隙率0时本征强度,
p 是孔隙率,k 是常数。

而混凝土存在过渡区,强度不
仅受骨料强度和硬化浆体的强度
(孔隙率)有关,还与界面过渡
区薄弱程度密切相关。

硬化水泥浆体毛细孔隙率与抗压强度关系
Power ’s model :胶空比(凝胶空间比)—砂浆强
度关系
Power ’s model :孔隙
率—净浆强度关系
f =f 0(1-p)
3
不同混凝土孔隙率的比较
3.2 混凝土的破坏模式
l混凝土内部存在形状、尺寸不同的孔隙、微裂纹;浆体与骨料间存在薄弱的过渡区。

混凝土荷载作用下的的破坏过复杂且随应力类型而异。

l单轴拉伸作用下,基体中裂缝的出现和发展所需能量很小,所以过渡区原生微裂缝和基体中形成的新裂缝扩展和连通很快,发生脆性破坏。

l单轴压缩荷载下,脆性较小。

一般荷载达到破坏应力的50%前,基体中没有新裂缝出现,但在过渡区形成了稳定的剪切—粘结裂缝体系,应力继续增加,基体中出现新裂缝,大小和数量随应力的增大逐渐发展,最后基体的新裂缝与过渡区的剪切—粘结裂缝相互连通起来就出现破坏。

混凝土在单向压缩下的应力—应变关系(①界面裂缝无明显变化;②界面粘结裂缝扩展;
③基体出现新裂缝和连续裂缝;④基体裂缝和界面裂缝连通、扩展)
•普通混凝土,断裂沿骨料表面发生,过渡区是薄弱区域。

•高强混凝土砂浆和过渡区得到加强,断裂有可能穿过骨料发生。

1)水灰比(water/cement ratio )Abrams 定则:f c =k 1/(k 2w /c )
k 1、k 2是常数,取决于混凝土的龄期、组成材料及测定方法等因素。

3.3 抗压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1.材料的特性与配比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rtions of Materials
2)水泥品种和等级
水泥的强度等级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
f cu =A f
ce
(C/W-B)
式中f
cu
—混凝土28d龄期的抗压强度(MPa);
C/W—灰水比;
f ce—水泥28d龄期实际抗压强度(MPa)。

在无法取得水泥实际强度时,可用式
f ce=γc·f ce
g 代入,
其中f
ce,g 为水泥强度等级值,γ
c
为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
余系数(一般为1.13)。

碎石混凝土A=0.53 B=0.20
卵石混凝土A=0.49 B=0.13
•颗粒强度•最大粒径:水灰比较大,骨料最大粒径对强度影响不明显;而水灰比降低(强度提高),影响逐渐增大。

•粒形、级配(颗粒分布):影响大,易忽视。

•骨料表面构造(粗糙度)骨料强度>1.5倍混凝土强度,
对普通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大
3)骨料
骨料最大粒径(D
)
max
4) 拌合水
5)化学外加剂
减水剂
速凝剂
缓凝剂
早强剂引气剂等
6)矿物掺合料(辅助胶凝材料):降低水泥石和界面孔隙,改善界面粘结,一般提高后期强度。

由于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在20多年里:水灰比(水胶比)从> 0.5降低到0.15~0.30;素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从~30MPa 提高到>100MPa!
含气量的影响。

2. 浇注(Placing)
3. 养护
•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人为地改变混凝土体周围环境的温度与湿度条件,使其微结构和性能达到所需要的结果,称为对混凝土的养护。

长时间。

毛细管阻断所需时间与水灰比的关系
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需要水分的参与,如果没有充分的水分供应,水化反应将很快停止。

特别是在水化初期,湿养护非常重
要。

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

反应速度过快,形成的浆体结构
较为疏松,后期强度下降。

养护温度对强度的影响
Why?
•与实验室内标准状态下养护的试件相比,实际结构内的混凝土常表现出较高的早期强度和较低的后期强度。

4.试验参数
1)试件尺寸;
2)试件形状;
3)试件表面干湿状态;
4)加载速率、承载时间;
5)试验机的刚度等。

影响强度试验值,而不是实际混凝土强度!
1)试件尺寸2)试件
形状•当试件受压面积(a ×a )相
同时,h/a 越大,测得的强度
越小。

•试件尺寸越小,测得的强
度越高,反之亦然。

a
试验破坏不后残
存的棱锥体受压板约束时试件破坏情况
涂油
摩擦力压板表面约束
3)试件表面状态
•当试件受压面上有油脂类润滑剂时,试件受压时的环箍效应大大减小,试件将出现直裂破坏,测出的强度值也较低。

4)加载时间(速率)
•加荷速度越快,测得的强度值越大。

•我国标准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加荷速度为:0.3~
0.8MPa/s,且应连续均匀地加荷。





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总结
3.4 混凝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力学行为3.
4.1 单轴受压作用下混凝土的行为
混凝土受压时应力—应变关系
单轴受压作用下,混凝土体内裂缝随荷载增大而延伸、发展、连通,从而导致破坏过程大致分四阶段:阶段1:荷载小于极限荷载的30%时,裂缝尖端的塑性变形和微结构的不匀质性吸收能量,裂缝传播缓慢,过渡区的裂缝处于稳定阶段,呈弹性变形阶段。

阶段2:荷载增加到50%前,过渡区裂缝长、宽和数量开始发展,变形增大的速率与应力增长不再成直线关系。

此时过渡区的微裂缝还处在稳定阶段,水泥浆的开裂小得多可忽略不计。

阶段3:荷载增加到50%~75%,过渡区的裂缝变得不稳定,水泥浆的裂缝增长,应力应变曲线趋向水平。

阶段4:荷载超过75%时,裂缝自发地扩展,速率加快,由于裂缝逐渐连通,系统趋于不稳定而破坏;或者应力再增大时,由于应变迅速增大而导致破坏。

该阶段横向应变的速率大于纵向应变的速率,混凝土的体积在增大。

但完全崩溃要待应变显著大于达到最大荷载时的应变才会发生。

3.4 混凝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力学行为3.
4.1 单轴受压作用下混凝土的行为
)
(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
cu
)
(2)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f
cp
150×150×300mm棱柱体试件测得。

f cp≈0.7~0.8 f cu
)
(3)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
cu,k
(4)混凝土强度等级C f
cu,k
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符号“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表示。

•现行规范规定,C10~C80,共分14个等级。

已有C100的工程实践。

•混凝土强度等级是结构设计时强度计算取值的依据。

•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指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强度总体分布中具有不低于95%保证率的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按标准成型方法制作变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条件
(20±3℃,相对湿度90%以上)养护到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为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

Φ150×300mm 圆柱体抗压强度
120


高强混凝土MPa
普通混凝土
0.006
轴向应变(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