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国公司在华发展趋势与特点

跨国公司在华发展趋势与特点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新趋势和新特点2007年全球范围的金融海啸爆发之后,曾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风光无限的虚拟经济遭到重创,实体经济也由于国际贸易发展预期降低、跨国公司经营风险不可控程度上升和市场流动性水平下降,而减少了跨国直接投资的项目与金额。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国再次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点地区,跨国公司通过对多重利益关系再平衡,调整着其对中国的投资战略,呈现出新趋势和新特点。

一、跨国公司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产业的发展变化,我国廉价劳动力带来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在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更多的跨国公司选择了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上下游环节的扩张,来完成在华企业的转型,以达到对潜在市场的更好挖掘与开拓。

表1 2007-2011年跨国公司投资额按行业分类(单位:万美元)数据来源:根据对2008-2012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如表1所示,在跨国公司的投资分类中,制造业依然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比重。

但是,制造业在总投资额中的比例却由2005年的54.66%,一路走低,下降到了2011年的44.92%。

由此可见,传统的以廉价劳动力为代表的制造业,在外商投资中的份额正在被其他新进产业所蚕食。

与制造业本身相关联的跨国企业,根据中国政府政策及跨国公司战略需求,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

一方面,把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如鞋帽制造业、服装加工业等企业迁移到像越南、缅甸等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的国家;另一方面,通过对像化学原料及制品、医药制造企业等高技术、高投入产业上、下游行业的扩展,来满足着本地市场与全球价值链的需求,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根据韩燕、钱春海对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的分类1,我们可以把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分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共计14个类别。

按照其分类,结合2002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如附录所示,外资在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中企业数量由2002年的34466个增加到2011年的57216个,十年间增长了105.38%;外资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外资投资的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也由2002年的43.96%,提高到了2011年的54.38%。

外资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的工业产值方面,2002年为20417.12亿人民币,2011年增长到了156099.6亿人民币,十年增长近6.7倍,而外资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总产值在外资投资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也上升到了71.47%(如图1所示)。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保持着很高的比例,相比较劳动密集型项目和资源密集型项目,优势明显。

1 韩燕,钱春海. FDI对我国工业部门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J]. 南开经济研究. 2008(6):P147.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外资资金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图1 2002-2011年外资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占外资工业投资的相关比重 在2011年外资投资我国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到了外资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总产值的31.10%,位居首位。

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以17.85%、10.20%、9.88%紧随其后,但外商投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优势明显。

如图2所示,图2 2011年按行业分类外资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工业产值二、服务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跨国公司为了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应对中国市场经济由“短缺经济,卖方市场”向“过剩经济,买方市场”的转变,相应调整了原有的发展战略,更加强调对潜在市场的挖掘,强调大规模、系统化、战略化的发展策略。

跨国公司纷纷通过对原有产业链的上伸下延或开拓新的领域,来保证企业的发展,而这一方面在以第三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服务业在全球跨国公司投资总额的比例由危机前的50%,一路下降到了2010年的39%;而工业制造业则从最低的39%,上升到了2010年的50%,取代了服务业保持多年的全球跨国投资份额第一的地位。

2011年,在工业制造业下降的趋势下,服务业开始缓慢上升(如表2所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跨国公司在服务业的投资表现的更加谨慎。

表2 2005-2011年跨国投资额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年份基础产业(Primary)工业制造业(Manufacturing) 服务业(Services)2008 10% 42% 48%2009 13% 39% 48%2010 11% 50% 39%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12》。

与全球市场中以服务业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投资金额大幅下降相反,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服务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情。

中国国家统计局将服务业划分为以金融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15个大类。

通过对近年来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相关领域的投资额分析(如表3所示),在201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以十五大类为代表的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82.53亿美元,占到全国各行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0.21%,而同期第一产业占比为1.73%,第二产业占比为47.06%。

在2004年,服务业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仅为23.18%,第一产业占比1.84%,第二产业占比74.98%。

外资对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结构趋于合理。

表3 2004-2011年服务相关行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2005-2012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的来。

在服务业的相关类别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以268.82亿美元、84.25亿美元、83.82亿美元位列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的前三甲。

如图3所示,自2004年起,房地产业便以绝对的优势位居服务业外商投资的第一位;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紧随其后;批发与零售业大幅上升,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的大幅增长,一方面源于中国良好的投资潜力;另一方面,反映出近年来中国房价的不断上涨,吸引了大量热钱的涌入。

图3 2004-2011年服务各行业吸收外资情况(单位:万美元)在服务业的结构上,主要还是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技术和零售领域。

由表3相关数据可以得出,从2005年至2011年,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以54.31%、46.68%、42.80%的平均增幅排名于服务业相关行业的前三名,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也以37.67%紧随其后。

通过终端服务业和高技术含量服务业增速的提高,我国服务业产业的质量将进一步提升,结构将更加趋于协调与合理。

以在金融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外资银行业为例。

外资银行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大陆是伴随着为其他相关外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进入的。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转折点,中国政府《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的相继颁布实施,外资金融业迎来了在华的全面发展,如表4所示,截止2011年,外资银行进入的城市由2002年入世前的表4 在华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单位:家,截止2011)外国银行独资银行合资银行独资财务公司合计法人结构总行0 37 2 1 40 法人结构分行0 245 8 0 253及附属机构外国银行分行94 0 0 0 94 总计94 282 10 1 387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

20个,增加到的了50个,尤其是在以往所忽视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东北及其中西部地区,新投入设立的网点达到了125个。

外资法人银行类机构、分行类机构、支行类机构,分别比2002年入市时增加了21家、183家、389家,外资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布局进一步得到合理的优化。

另外,以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为代表的外资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资本投入进一步增加,本地金融能力进一步提升。

如表5所示,表5 2004-2011年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数与总资产情况项目/年份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总资产5823 7155 9279 12525 13448 13492 17423 21535 (亿元)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

三、跨国公司投资的集群化和“独资化”趋向日益强化(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集群化中国在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在以政府为代表的外力的助推下,主要由外资中小企业投资的产业聚集区,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政府、外资双方齐力推动的产业集群区域。

政府希望通过对外资企业的引进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企业则希望通过对先入外资企业的跟进,来获取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并获取相应的技术溢出,通过良性的“生态圈”效应,形成各个企业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对开放系统的构建,融入全球经营的相应环节。

集群优势图4产业集群在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如图4所示,产业集群在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1)产业集群形成初期(Ⅰ),由于当地的自身优势,如廉价的劳动力与潜在的市场以及相应的政策倾斜,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2)产业集群逐步发展时期(Ⅱ),集群区域内相关配套设施跟进,地理区位优势弱化,跨国公司在该集群中形成自己新的竞争优势;(3)产业集群高速发展时期(Ⅲ),集群企业间更加强调对彼此间网络优势的转化,更加强调彼此间的协同发展,将集群效应发挥到全球产业链中。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满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需求,中国政府从实际出发,设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

而跨国公司也正是在政府外力的推动下,形成了以国家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格局。

截止2011年,我国东部6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部38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27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累积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2580亿美元、539.52亿美元、134.13亿美元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