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国公司在当代发展的新趋势摘要:二次大战后,由于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运输、通讯条件的不断改善等诸多因素,使跨国公司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更加迅速,其数量、规模、经济实力、科研开发能力都达到空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过程中的支柱力量。
面对现今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经营原则、经营方式、参与形式进行了调整,在当代表现出了发展的新趋势。
本文将从对跨国公司的简述、跨国公司在当代具体的发展新趋势、新趋势与新变化产生的原因及我国应对策略四个方面进行理论论述关键字: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原因;应对策略一.跨国公司简述(一)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6世纪,成长于19世纪70年代之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表现和主要推动力。
(二)跨国公司本身所具有的主要特征1、一般都有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2、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决策体系和最高的决策中心,各子公司或分公司虽各自都有自己的决策机构,都可以根据自己经营的领域和不同特点进行决策活动,但其决策必须服从于最高决策中心;3、一般都从全球战略出发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市场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定点专业生产,定点销售产品,以牟取最大的利润;4、一般都因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快速的信息传递,以及资金快速跨国转移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在国际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5、许多大的跨国公司,由于经济、技术实力或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优势,或对某些产品、或在某些地区,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
二.跨国公司在当代的发展的新趋势(一)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新趋势1990 年代以来,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跨国公司深感仅凭自身的资源无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竞争环境要求它们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形成一个缺口,即“战略缺口”。
战略缺口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跨国公司自我发展的步伐,在客观上要求它们改变竞争方式,形成合作竞争,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新趋势。
国际战略联盟所呈现特点:1、联盟已涉及基本技术,信任关系一般较为牢固;2、联盟主要集中于国际竞争极为激烈的半导体、电子信息、药品、汽车以及航运和银行等行业;3、联盟显示出一揽子根本性合作的趋向,大多是从研究开发到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面合作;(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格局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世界不断地发展,各国之间贸易的频繁,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企业境外投资的兴盛之势,其拥有以下新的趋势1、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多元化长期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90年代以来,流入发展中国家迅速增加,1990年为310亿美元,1992年增至400亿美元,1993年达到创纪录的80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40%多。
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还呈现某种群集形态: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正逐渐覆盖亚洲,美国在大部分拉美地区已成为最大外国投资者,欧盟国家则在东欧和部分非洲地区投入大量资本。
这种现象源于跨国公司的区域战略,而各种区域一体化计划,则使之更形加强。
2、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服务业增多,服务业跨国公司得到长足发展据统计,1988——1991年,美、欧、日等10个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投资流出额年平均达970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流出额的55%以上,这同70年代初1/4的比例形成鲜明对照。
而且,这些投资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跨国公司的金融子公司。
在服务业的跨国经营中,银行业、保险业、贸易、广告业、会计事务和管理咨询等占居越来越大的比重,其中尤以跨国银行发展最快。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跨国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已占其贷款总量的50%以上,其海外收益占全部收益的40—80%,投资范围也已涉及10几个部门,国外机构网日益多样化。
(三)跨国公司的所有权格局的新趋势1、兼并收购与交叉控股导致资本集中与股权分散并存。
一方面,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在加强跨国兼并,仅1992年全球兼并与收购交易就达1810宗,交易总额逾726亿美元,从而使电信、电子、航空、机械制造、银行等行业的资本更趋集中,规模经济效应也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规模过大带来经营管理的官僚、不灵活和浪费,跨国公司加紧相互间的交叉控股,汽车工业尤为突出2、非股权安排备受跨国公司重视。
诸如专利技术转让、生产许可协议、共同研究开发、共同生产、委托加工、管理合同、市场销售合同、产品分享合同、交钥匙合同和国际转包合同等已成为跨国公司拓展国际经营、实行海外控制的惯用方式。
3、跨国公司的产业资本与跨国银行的金融资本日益融合,互为条件,推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据认为,90年代跨国公司的发展将不再以自有资金量的大小为绝对条件,而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及利用跨国银行资金的能力,日益成为其事业扩展的重要条件,对于海外子公司来说尤其如此。
(四)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进一步网络化,组织管理趋向“联邦制”以往的西方跨国公司组织形式,注重纵向分工和强调命令控制,经理阶层庞大,总部权力集中。
80年代中期以来,在产业信息化和服务化浪潮冲击下,跨国公司日益暴露出官僚和臃肿低效的弊端,引发了组织形式的新陈代谢。
据《幸福》杂志和美国生产率与质量研究中心的调查: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拟定了彻底改组传统命令控制型体制的计划。
具体表现在:1、形形色色的纵向结构正在被拆除,美国公司近几年已将其中间管理层削减1/3。
2、公司总部在收缩,通过化大为小(或子公司化),把权力更多地授给子公司。
3、大公司向适度或精干方向调整。
4、强调公司共有的“企业使命”、“企业远景”以及“企业精神”,以此形成全球的凝聚力。
(五)跨国公司的国际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随着跨国公司的日益扩大,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其实行了进一步的监管。
近年来,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项目署表明了对建立管理跨国公司活动的国际法体系的支持;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了可对跨国投资产生某种约束力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经合组织正在为签订一项新的多边投资协定而努力,并建议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国际投资谈判。
这些努力都从不同方面对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日益明确的“游戏规则”和监督制约机制。
三.跨国公司新趋势发展原因分析(一)科技进步战后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光电技术、新能源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是促进跨国公司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
技术进步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加快了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促进了生产体系的现代化和对外投资的扩展;技术进步使商品贸易更加便捷,提高了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促进了技术贸易及各种非股权安排;技术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促进了企业结盟;技术进步发展了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为跨国经营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管理体系提供了精确、便利和高效的先进工具;技术进步加快了金融国际化进程,提高了跨国融资的灵活性;技术进步同其他国际化因素相联系,为中小企业的跨国化提供了优势。
(二)全球服务型社会的出现及其由此带来的第三产业大发展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西方国家名列榜首的经济部门,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高达69%,法国为67%,英国62%,德国59%,日本56%。
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改变着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方式,使商品交易在国际收支中的比重下降,而包括金融、保险、广告、咨询、旅游等在内的无形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还直接带动了服务业的跨国经营,并间接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三)贸易保护主义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当今世界的竞争的焦点在于经济领域,各国更加关注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贸易问题,导致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要绕开这些壁垒,跨国公司必须扩大直接投资、转移生产基地;为在东道国市场中分享更多的利益,必须采取一些有利于东道国的当地化政策。
与贸易保护主义相伴随的,是世界经济已进入区域化的新阶段。
为了防御区域集团可能出现的排他性,也为了维系、扩大分享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利益,区域外的跨国公司必然加速向区域集团的直接投资,并更多地以结盟、并购等方式迅速进入。
(四)发展中国家贸易与投资政策自由化改革的积极影响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内外经济政策,积极推行市场自由化,市场体制日益完善。
在贸易政策方面,通过关贸总协定谈判,努力降低关税水平,减少非关税壁垒,推行各种贸易自由化措施,为跨国公司拆除了许多市场进入障碍;在投资方面,积极推行国民待遇政策,放宽对外国子公司经营范围、所有权和工作限制,日臻完善保护外国投资者权益的法律,投资环境大为改观。
贸易与投资政策自由化同强劲的经济增长交互作用,必然吸引外资大举流入。
四.我国的应对策略当今世界是个信息技术变幻莫测的时代,而面对在此时代下发展显示出新趋势的国际跨国公司,我国则应该积极地应对,跟上时代的潮流,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的商业运用,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
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的转化,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
而且我国目前基本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共享性、可学性、易传播性、变动性和经济效应外溢性特征,在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政府政策有意识地干预和市场配置的作用,使国家可以获得超越现有资源禀赋约束的知识资源优势。
总之,面对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我国一定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行产业技术改造,调整科技投资方向,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发展、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同时,应鼓励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培育我国大型的生产性、综合性跨国公司,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并且国家应给予这些企业在财政、金融、外贸、行业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应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