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临床观察Clinical Observation of Gout Treated by Guizhi Shaoyao Zhimu Decoction王兰Wang Lan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灵宝472500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Lingbao,Lingbao,Henan,China472500摘要:目的: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46例患者急性期给予对症治疗,缓解期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结果:46例患者中,显效35例,好转7例,无效4例。
有效率91%。
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于治疗痛风疗效满意,且并未发现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Guizhi Shaoyao Zhimu Decoction in treating gout.Methods:46gout patients were given symptomatic treatment in acute stage,while Guizhi Shaoyao Zhimu Decoction was given for the remission stage.Results:A-mong46patients,35cases were cured,7cases were improved and4cases were ineffective with an efficiency rate of91%.Conclu-sion:Guizhi Shaoyao Zhimu Decoction could achieve satisfactory efficacy for the treatment of gout,and no adverse reactions are found.关键词:痛风;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湿行气血;通经络利关节Key words:gout;Guizhi Shaoyao Zhimu Decoction;relieving rheumatic conditions and promoting the flow of qi and blood;smoothing the meridians and joint movement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59.897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1)08-0997-02痛风是由于尿酸排泄或(和)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它可累及关节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累及肾脏形成痛风性肾病和结石,累及血管壁引起高血压病和心血管疾病。
在传统医学中,痛风属“痹症”“脉痹”“历节风”的范畴,多由脾肾亏损而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瘀滞所致,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其特点。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温经散寒,祛风止痛之功,故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6例均为本院门诊男性患者,年龄32-45岁。
体型肥胖合并高血压病或高脂血症或糖尿病者43例,体型正常者3例,均以第一跖趾关节突发红肿热痛起病,血尿酸值>420μmol/L,平素均有大量饮酒及长期高蛋白饮食的诱因。
全部符合美国风湿协会于1997年修改制定的关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中医关于湿浊瘀血阻络的辨证标准,证见:关节疼痛、肿胀、重着或关节僵直变形、或皮下结节、活动不利,神疲肢肿、舌质淡、苔白、脉细或细弱。
1.2治疗方法急性期均给予对证治疗,缓解期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基本处方:桂枝20g,芍药15g,知母10g,麻黄10g,生姜10g,白术15g,防风10g,甘草6g,附子15g(先煎30 min)。
随证加减:风气胜者即关节疼痛、移走不定,上下左右,或红或肿,此处关节疼痛将止、别处关节疼痛又起者加羌活10g,独活10g;寒气胜者即寒气凝结,阳气受阻,四肢挛急,关节浮肿、冷痛加细辛3g,肉桂10g;湿气胜者即四肢缓弱无力,关节肿痛,肌肉麻木不已加薏苡仁25g,苍术10g,黄柏10g,土茯苓15g,萆薢15g;热气胜者即关节红肿热痛、剧痛不可触加生石膏15g,黄柏10g,制乳香20g,制没药20 g。
用法:1剂/d,水煎早晚服。
每5剂为1疗程,连服4-6疗程。
并注意禁食高蛋白和高嘌呤食物,节制酒量及禁食刺激性食物,控制体质量并适当锻炼。
1.3观察指标临床症状、血尿酸值、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血尿酸值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血尿酸值基本降至正常水平;无效:症状、血尿酸值均无改变。
2结果经治疗的46例患者中,显效35例,好转7例,无效4例。
有效率91%,说明枝芍药知母汤用于治疗痛风疗效满意。
所有患者服药期间血尿酸值均降低,无继续增高反应,血常、肝功能、肾功能无明显改变,故未见不良反应。
·799·3典型病例病例1,赵某,男,40岁,于2009年12月15日因“痛风1年余,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屈伸不利4天”为主诉就诊。
曾于2008年10月在外院确诊为痛风后,服用“秋水仙碱、别嘌呤醇”等药物3月,症状缓解后,现未服任何药物。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体型肥胖脉沉紧,舌苔白薄,面色苍白,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屈伸不利,并有冷感,无明显红肿,血压为135/80mmHg,。
余未见明显异常。
血尿酸值500μmol/L,三酰甘油3.1mmol/L。
辨证为:痛风(寒痹)。
治疗方药:桂枝20g,芍药15g,知母10g,麻黄10g,生姜10 g,细辛3g,附子15g(先煎30min),鸡血藤10g,白术10g,甘草6g,5剂,1剂/d,水煎早晚服。
于2009年12月20日复诊,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冷感及屈伸不利症状减轻,治疗用:上方加淫羊藿10g,防风10g。
5剂/d,续用2疗程。
并嘱其注意饮食,同时加降血脂治疗,随访2月后,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冷感及屈伸不利症状消失。
病例2,王某,男,42岁,于2009年8月6日因“痛风2年余,左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10天”为主诉就诊。
曾于2007年6月在外院确诊为痛风后,服用“秋水仙碱、别嘌呤醇”等药物1月余后,症状缓解,现未服任何药物。
于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伴左下肢麻木。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体型肥胖,脉濡缓,舌苔白腻,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左足第一跖趾关节活动稍受限,左下肢活动尚可,血压145/90mmHg。
余未见明显异常。
血尿酸值480μmol/L。
辨证为:痛风(湿痹)。
治疗方药:桂枝20g,芍药15g,知母10g,麻黄10g,生姜10g,白术15g,防风10g,薏苡仁25g,苍术10g,黄柏10g,土茯苓15g,萆薢15g,甘草6g,5剂,1剂/d,水煎早晚服。
于2009年8月11日复诊,左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及左下肢麻木感减轻,治疗:上方继续服用。
5剂/7 d,续用3疗程。
并嘱注意饮食,调整血压,随访3月后,左足第一跖趾关节肿痛及左下肢麻木感消失。
4体会痛风性关节炎以午夜因第一跖趾关节剧痛而惊醒为典型起病特点,中年男性好发,且身材较胖、高嘌呤饮食、大量饮酒及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者多见。
而在传统医学中,痛风多由脾肾亏损而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淤滞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为阴寒之邪,侵及人体则损伤阳气,主要易伤脾阳。
脾为机体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脾阳虚,则运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腠,加之恣食生冷,或嗜食酒酪肥甘,内外合邪而致水肿。
由于脾虚失运,水湿内生,经久不愈,可发展至肾虚水泛;而肾虚气化失司,水湿内蕴,也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最终均可导致脾肾两虚、水湿内停,症见: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
《金匮要略》云:“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此述:外形肥胖的人,出现涩小的脉象,表明此为形盛气衰之体。
其外虽看似有余,实则内已不足。
由于气虚不足,腠理不固,所以短气自汗。
卫虚汗出,腠理开泄,易招致风邪,且肥胖者湿本偏盛,嗜酒则更助其湿。
加之酒后汗出当风,则风与湿内外相搏留滞于筋骨关节之间,阻滞气血的运行,遂致历节疼痛,不能屈伸。
西医治疗痛风的方法是迅速终止急性关节炎发作和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止关节炎复发,减少痛风性肾病和结石的形成。
常用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别嘌呤醇及糖皮质激素等。
然而上述药物均有诸多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而中医治疗痛风的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清热渗湿、利关节。
《素问·痹论》云:“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金匮要略》云:“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为: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方中桂枝、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桂枝、麻黄、防风祛风而散寒表湿;白术、附子助阳除湿;知母、芍药益阴清热、消肿;甘草和胃调中。
诸药相伍,表里兼顾,且有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因中药有自然之长处,故临床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6]。
随着中医学的大力发展,一些常用于治疗痛风的中草药也得以进一步研究。
如生姜所含的姜油成分,可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形成,以减缓痛风性关节炎而导致的剧烈疼痛。
而土茯苓、萆薢可降低血中尿酸值等,故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1]宋平.中医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40例[J].中医杂志,2005,46(4):284-285.[2]叶孝凯,王云.自拟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70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2):152-153.[3]钱卫东,钱小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572-573.[4]李志光.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30(11):65-67.[5]杨保林,丁岗.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论治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201-202.[6]王中凯,朱洪耀.历节病四肢关节痹痛辨治体验[J].河南中医,2007,27(8):80-81.收稿日期:2011-04-17作者简介:王兰(1964-)女,河南灵宝人,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临床工作。
Email:hnliuwei2088@sina.com;Tel:86-398-8861294。
编辑:魏丹丹·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