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目标实现需要 :实现需要多人知识、智慧、力量的目标离不开群 体
这些都是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3,群体分类
(1)按成员亲密程度 初级群体Vs.次级群体 (首属群体)
(2)按构成原则、方式 正式群体Vs.非正式群体
(3)对个人的意义及作用 参照群体Vs.一般群体 (标准群体、榜样群体)
按规模:大、小;按时间:长期、临时;按关系:紧密、松散
4,群体规范(群体概念之一)
(1)何谓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系列行为标准 (2) 两种群体规范: ◎ 正式 ◎ 非正式 (3) 群体规范作用: ◎ 保持群体一致性 ◎ 提供认知和行为的标准 ◎帮助角色定位

5,群体凝聚力(群体概念之二) (1)何谓凝聚力 指能使群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群体
(4)阶梯技术 #
上述三种方法可能受群体自身一些缺陷的影响。 主要有二:群体中人们的讨论是否充分; 群体中可能会出现社会懈怠。 为此,S. G. Rogeberg(1992)提出此法。
使用此法: 群体成员是一个一个加入的。如,5人群体中,先有2名成 员讨论,达成一致后第3人加入,先让第3人讲自己的观点、 再听前面2人形成的共识、最后3人一起讨论、直至达成新 的一致,第4、5成员以同样方式依次加入。
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 (2)凝聚力组成:吸引力;离心力 (3)凝聚力作用 # 影响群体成员的稳定性。 高凝聚力导致对群体有更高的从众性。 影响自尊,凝聚力高的群体成员有较高自尊、较低焦虑。 影响产出,提高符合群体要求的活动效率。■
6,良好群体的心理学原则 # 目标整合原则。 —— 两方面:群体的总目标应该包括和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愿望; 成员自身的个体目标必须与整体目标一致。 志趣相投原则。 —— 共同志趣能保证成员有相似的态度、步调一致、协作互助, 并使成员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 心理相容原则。 —— 这是群体团结的心理基础,是保证实现群体目标、发挥 群体心理效能、维持群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重要条件。 智能互补原则。 —— 群体需要智力水平不同、智力结构不同的成员的协作。 此外,性别、年龄也能互补。 ■
(2)群体思维产生的条件 #
高凝聚力的群体; 与外界的影响隔离; 领导是指导式的; 无有效程序来保证对所有选择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外界压力太大,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的机会很少。 ■
7,群体思维(续)
(3)群体思维的特点 :
无暇可击的错觉 道德无可置疑 刻板观点看事物 自我检察 压制反对者 群体一致的错觉 卫道士 相信自己团体的决定一定正确 不为自己、为大家 对对手的刻板印象 反对意见一旦出现马上驳斥 意见不同者靠边站 团体的一致比什么都重要 护卫领导者,使其听不到异议
5,群体决策中多数人、少数人的影响 #
——群体决策往往是多数人意见的整合。 ——少数人对群体决策产生影响须有两个条件: (1)少数人必须是群体的领导(“权力极化”现象)。 (2) 少数人对自己观点的坚持。■
◎ 群体决策值得注意两种现象:群体极化;群体思维
6,群体极化
(1)何谓群体极化 指通过团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图 (2)群体极化的原因:五种观点 责任扩散论 冒险责任分摊 社会比较论 关注群体观点 文化价值论 文化背景推崇 说服性辩论观 吸取他人论据 领导者影响论 领导者的倾向
4,群体决策的规则

除了信息性、规范性的社会影响, 群体决策本身应遵循如下规则: —— 一致性规则。 在决策最终完成之前所有的群体成 员必须同意这一选择。 —— 优势取胜规则。 某个方案被50%以上群体成员认 可时才选择这一方案。 —— 多数取胜规则。 没有一种意见占优势时,选择支 持人数较多的方案。 决策规则有时可能明确的,也可能非正式而模糊的。

三,群体决策中的心理与行为
【何谓;其作用;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群体决策技术】
1,什么是群体决策
群体针对某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在分析比较后做出决 策的过程 利用团体解决问题对人类进一步发展同样必不可少 2,群体决策的作用 集中个体智慧 减少片面或偏见 提高决策效率 改善人际关系
头脑风暴与单独决策的比较
(2)德尔菲法
又叫专家评估法,是一种背对背的决策技术,由专家提供 反馈。 步骤: 要求成员对某个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 专家对群体成员意见加以整理,并把整理结果向成员反馈。 得到反馈后,群体成员就问题重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专家再次整理并提供反馈。 直至群体就此问题达成一致。 * 此法不需要群体一起讨论,避免了可能的人际冲突,但比 较费时。 ■
2,加入群体的原因: 即群体功能:满足个体重要的心理需求 :
安全需要:减少不安全感、自我怀疑感,提升自我 力量感 地位需要:获得所属群体成员拥有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 自尊需要:因身处群体而获得自我价值感 归属需要:群体中人际互动满足了归属需要,产生 一种属于自己团体的感觉。 权力需要:只有群体而非个人才能提供权力
2,有关研究:经典实验 运输竞赛
囚徒两难问题

竞争与合作
3,影响因素:最终竞争还是合作?
(1)奖励结构
竞争性的;合作性的
(2)个人价值观
合作者,最大化个体和他人的共同利益 竞争者,使自己利益相对于他人达到最大化 个人主义者,最大化自己利益时不考虑他人利益和损失
(3)沟通
三种观点: (1)传统观点:冲突是和非理性的同 义词。应尽可能避免,冲突本身表明了组织内部 的机能失调。 (2)人际关系观点:冲突必然而不可避免地存在 于所有组织之中。应该接纳冲突。冲突不可能被 消除,有时它还能为组织带来好处。 (3)相互作用观点: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 织容易对变革和革新的需要表现为静止、冷漠和 迟钝。鼓励管理者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这 能够使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 不断创新。
与德尔非法、具名群体技术相比,S. G. Rogeberg指出, 阶梯技术在实际方案选择上,而且在心理感受上均优于另 外两种方法。但该法比较费时。 故主要用于重大问题的决策 ■
四,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何谓;有关实验;影响因素;竞争中冲突解决】
1,何谓
竞争: 不同个体指向共同目标而展开的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 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合作: 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 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

3,群体决策面临两类问题
智力问题: 有正确答案,决策任务就是找到它。 判断问题 与行为、伦理、审美等有关,无唯一正确答案, 而与每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以及内在需求有关
面对决策问题,必然受 社会影响 # 社会影响:信息性的;规范性的。
信息性社会影响:与世界的信息有关, 对智力问题的解决影响较大。 规范性社会影响:与人们对积极结果的期待有关, 对判断问题的解决影响更大。 ■

5,去个性化(群体对成员行为影响之三)
(1)什么是去个性化 在某些情况下,个体丧失其个体性而融合于群体中的现象 L. Festinger的研究 (2)去个性化的原因: 群体规模 规模越大、责任感越低 身份匿名 P. Zimbardo研究;黑夜、蒙面、统一着装 情绪唤起 去个性化的后效,决定于群体规范

2,群体人数对团体活动效率的影响 #
——团体人数与活动效果应该成正比,
即,团体的人数越多、团体的效果越好。
——有两个因素影响: 客观上,人数多组织难度随之增高; 心理上,成员过多,会降低各个成员的个人动机。
“人多力量大!” ?

3,社会助长(群体对成员行为影响之一)
(1)何谓社会助长: 有他人在场比独自一人时会表现得更好的现象 (2)社会助长的机制: 他人在场提高了生理唤醒状态,增强了优势反映的倾向 (3)社会抑制: 他人在场也可能有消极影响。 (4)社会心理学分析: 与任务简单 Vs. 复杂有关;优势反应正确 Vs. 错误
二,群体对成员行为的影响
【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性化】 1,群体影响:对个人活动效率 #
决定于三个因素: ——活动性质。 【与活动机械性、复杂性有关】
——激发起竞赛的动机。 【与群体情况下存在“校劲”的对手有关】 ——产生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与群体情况下有他人给予“好”评有关】 ◎ 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团体极化现象
7,群体思维
(1) 何谓群体思维、又叫小群体意识 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群体内部人们在决策思考问题时由于 过分追求团群体的一致,导致群体不能对问题解决作出客 观、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 美国历史 ◎ 为何不提异议 # 害怕被团体拒绝 不想打击团体士气。 ■
7,群体思维(续)
(3)具名群体技术
为克服群体思维现象,Delbecq(1975)提出。 此法主要用于成员对问题不太了解,讨论难以达成一致。
有四个步骤: 出主意,由成员单独提出,越多越好。 记录方案,把每人提出的所有方案都列出,不作选择。 对方案加以分类,就每一方案群体进行讨论、区分、记录。 对方案进行表决,每个人从12-20个备选方案中选出自己 认为最好的5个,并选择累计得分最高的方案。 ■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一,群体概述 二,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三,群体决策中的心理与行为 四,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五,群体领导 ■
一,团体概述
【含义、特征;功能;凝聚力; 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 1,群体的涵义、特征 群体涵义,指由2个以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为了共同目 标组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 群体特征:# 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 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有一致的行为规范; 有持续的交往; 有持续的行动能力。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