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成本会计》是高等工商管理专业涉外会计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这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进行核算,并根据成本核算和其他资料对企业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考核,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最优运转。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树立成本效益观念,通过准确的成本核算和高效的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企业成本及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管理理论;掌握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核算的程序与方法及其应用;了解成本会计的其他职能;在此基础上认识成本会计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后续课程:财务管理、会计实务双重模拟、为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64学时
理论课学时:32学时,另外有三次单元测试6学时
上机/实验/实训课学时:26学时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知识目标: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成本的核算,课程的重点是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分配,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中的品种法等。
该课程的难点是产品计算基本方法的系统掌握,包括品种法以及成本报表的编制及分析,以下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达到的知识目标:
1、要求掌握成本的经济实质;成本会计的对象;成本会计的职能;熟悉成本会计的任务和作用;了解成本会计的原则
2、掌握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掌握工业企业费用要素和产品的生产成本项目,以及这样分类核算费用的意义;熟悉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及成本核算的帐簿设置;了解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帐务处理程序
3、掌握各种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期间费用的核算,熟悉各种费用归集和分配的帐务处理;了解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的费用项目构成。
4、掌握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条件,如约当产
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掌握完工产品的帐务处理,熟悉和了解在产品的概念内容及在产品数量核算的意义。
5、掌握按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进行的分类及其特点;生产特点及管理要求对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熟悉工业企业成本计算的主要方法和辅助方法的种类。
6、掌握品种法的计算程序和具体方法;分批法的计算程序和具体方法;简化的分批法的计算程序和具体方法;熟悉品种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7、了解农业企业、物流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
8、掌握产品生产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和各种费用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的具体方法;熟悉成本报表编制和分析的一般方法;了解成本报表的作用和种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理解成本信息准确及时的提供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新形式下成本会计教学的任务是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成本管理人才。
1.使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系统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
2.系统讲授成本会计的理论及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使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使学生了解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和创新。
3.教学中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重点讲授成本会计的对象、内涵、基本职能和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成本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4.分析不同类型企业成本核算方面差异,使学生明确如何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科理论方法与企业的典型案例相结合,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原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成本计算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成本会计各种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实例教学的方法为主,无论是要素费用归集分配的方法还是成本计算的方法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业务进行讲解,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以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课后布置适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加大实际应用的分析学习,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通过本课程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各种费用要素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和方法,进而编制出制造企业主要的成本报表,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
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差距,使学生将所学的各模块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成本核算能力。
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认真细致、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和业务素质。
七、学时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