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效应与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解释和建模
1.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multiple memory systems theory) 2.迁移恰当的加工观点(transfer-appropriateprocessing theory) 3.两种理论的整合
Tulving的观点
所谓多重记忆系统,指把记忆看作是由多个不同的操
阅读材料中人物的性格描写模糊不清 实验结果表明:对目标人物品质的评价受敌意 品质词呈现的比例影响。
(3)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名望判断(Jacoby, Kelley, Brown;1989)
向被试呈现一系列人物名字,一些是著名人物,一些不是。 24小时后,要求被试对一些人名(包括看过的和没有看过 的,著名的和不著名的)是否“著名”进行判断。 结果表明:被试倾向于将过去看过人名中不著名者判断为 著名。Jacoby等人称之为“一夜成名”。
非联系学习
骨骼肌 反应
内侧颞叶/间脑
纹状体
新皮层
杏仁核 小脑
反射回路
多重记忆系统说的优缺点
系统说将记忆与某种神经结构以及神经过程联系 起来,为脑损伤及遗忘症患者出现外显记忆障碍 而启动效应仍旧保存完好找到了较好的解释。 困难在于:划分多重记忆系统的标准。
迁移恰当的加工观点
Roediger (1989) 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 出现在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之间的分离只是反 映了测验所要求的心理加工过程的不同而已。 这种观点认为: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 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则可以提高测验的成绩, 否则测验的成绩就会较差。 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 结果这两类测验从学习时的不同编码加工中的 获益了就不同。
(2)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
Bargh & Pietromonaco (1980)
先呈现一些启动词,随后阅读一段人物性格描写材料,最 后对人物中一系列品质进行评定。
实验分三组:每个词呈现的时间极短 第一组启动词中含0%敌意品质的词; 第二组启动词中含20%敌意品质的词; 第三组启动词中含80%敌意品质的词。
字母线索回忆 模糊字补笔 (陈述性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 组别 阅读组 产生组 0.45 0.34 0.75 0.46
回忆线索词:treasure--?
一般知识启动:因为什么罪行Ronald被处死?
系统说和加工说的差异
系统说与加工说各执一端。它们的对立,部分
地根源于方法学上的对立。 持加工说的学者多为认知心理学家,他们认为, 从逻辑上不能由实验性分离现象推论出机能上 独立的心理系统。 主张系统说的学者多为神经心理学家,他们相 信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心理系统质的差别。 也许,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心理学家的分歧在 于他们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待实验性分离现象。
3、广告中的内隐记忆研究
阈下学习
纯粹接触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Zajonc & Rajecki (1969) 在两个大学报纸上印“广告”,内容为7个可发音的无意义 音节词,但无意义音节出现的次数不同。然后让大学生对 一列无意义音节进行喜欢程度的评定。结果:
二:经典实验介绍2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2.Tulving (1982)
0.6
反应概率
0.5 0.4 0.3 0.2 0.1 0 1小时 保持间隔 7天
再认 补笔
二:经典实验介绍3
3.Jacoby (1983)
ý µ é õ þ Â Ù Ï Í ª õ ±Ï Ä Å Ê È Ö Ê Ñ Ì ¼ Ï Ô È º Ö ¾ æ È µ ¸  µ é õ þ Ê Ñ Ì ¼ Þ Ï Â Ø µ Î É Ï ¹ Ï â é à Í ² Ñ À Ð Ù Ï Ô È ª õ æ Ï Ö ¾ ±È Á Á Á ¡ ¡ ¡ °ä Ä ± ¡ À µ ¡ 0.56 0.82 Ð Ï Â Ø µ Ó É Ï ¹ Ï È µ Ä °ä Ä ± ¡ À µ ¡ 0.72 0.76 ë ö Ï ³ È µ Ä ¿ ¿ ¿ £ £ £ 0.78 0.67
随机独立 功能独立 两者的差异
小结: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差异
9 种自变量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自变量类别 加工水平 感觉道改变 注意状态 材料知觉特点 保持时间 刺激呈现时间 干扰 记忆负荷量 系列位置特点 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无 大 无 大 长 无 小 无 不明显 对外显记忆的影响 大 小 大 无 短 大 大 大 首因、近因效应
二:经典实验介绍1
遗忘症患者对信息的保持 任务 组别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0.55 0.44 有意识记忆 自由回忆 再认 0.75 0.45 0.45 0.47 无意识记忆 模糊字辨认 词干补笔 0.69 0.58
自由回忆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组 0.37 0.15
线索回忆
0.69 0.58
词干补笔
0.49 0.57
迁移恰当的加工观点
Roediger(1990)的实验设计方案 记忆系统 陈述性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 补笔测验 知觉确认 自由回忆 再认
加工方式
数据驱动 概念驱动
迁移恰当的加工观点
阅读:XXX--treason 产生:espionage—t___
情景记忆
Blaxton 的实验结果(1989) 任务类型 数据驱动任务 概念驱动任务 自由回忆 陈述性记忆 0.19 0.31 一般性知识 (非陈述性记忆) 0.34 0.50
程序记忆
非陈述记忆
内
隐
知觉表征系统 (PRS) 语义记忆 初级记忆 情景记忆
启动效应 一般的记忆 事实的记忆 知识的记忆 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 个人的记忆 自转的记忆 事件记忆
内
隐
内 外 外
隐 显 显
Squire关于记忆系统的划分
记忆
陈述性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
事实
事件
技能与习惯
启动效应
条件反射 情绪 反应
纯粹接触效应属于内隐记忆
实验性分离;
控制单一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 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 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任务的结果,或 者变量对两种测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 向。
五、内隐记忆的应用研究
1 内隐记忆的临床研究
2 社会认知领域的内隐记忆研究 3 广告中的内隐记忆研究
1、内隐记忆特点在脑外伤患者记忆康复中的应用 张晓明,于莉莉(1996)
脑外伤患者在高强度练习和准确反馈条件下,对复杂的
汉字匹配与简单词语的归类存在内隐记忆,并且随着不 断的强化训练,有增强和向外显记忆转化的趋势。
内隐-外显测量方式
内隐记忆 知觉辨认 外显记忆 自由回忆
补笔/词干补笔
残图命名
再认
线索回忆
词汇判断
模糊字辨认
偏好判断
认知心理学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
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 之后对同一(类)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 象。
分类:直接启动、间接启动
二:经典实验介绍1
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70)以被试为自 变量(遗忘症患者,正常人),让被试学习一些 单词后采用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和词干 补笔四种测验。结果如下表:
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起源 二、几个经典的分离性实验 三、内隐记忆的特点 四、内隐记忆的解释和建模 五、内隐记忆的应用研究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回顾
内隐记忆的定义: 并非有意识地提取相关知识,但能通过特定 任务表现出来。 早期研究的起源: 1)来自认知心理学的启动效应研究 2)来自神经心理学遗忘症的研究
两种理论的整合
在心理学研究层次上,目前有必要将静态的逻辑结构 和动态的加工过程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研究记忆这一 复杂的系统,完整地描述其加工机制。
四.内隐记忆的特点
1.内隐记忆研究的几种类型
重学中的节省 阈下刺激的作用 技能学习
动作技能 知觉技能 认知技能
条件反射
四.内隐记忆的特点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具体的方案 在病房中设计醒目、抽象的标记; 与患者接触、询问和交谈时,尽可能多地提供线索;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与帮助患者,让患者坚信自己仍然有 记忆力。
2、社会认知领域中的内隐记忆
(1)社会信息具有很强的内隐性
杨治良,高桦,郭力平(1998)
对七侠五义中人物(图片)“衣着”属性和“攻击性”属 性进行研究,发现这两方面都存在启动效应。
作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每一个操作系统都由若干 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在同一操作系统内,加工过程 间的关系比不同操作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加 紧密;
并且,在理论上允许每一个记忆系统有其特定的神经
机制与行为指标。
记忆系统的构造
人类学习和记忆的主要分类 系 统 其它名称 子系统 运动技能 认知技能 简单的条件反射 简单的联想学习 结构描述 视觉单词形式 听觉单词形式 空间的 关系的 视觉的 听觉的 提 取
迁移恰当的加工观点
进一步说,学习时的意义加工、精细编码和 心理映象等加工过程导致大多数直接测验(如 回忆、再认等)的成绩良好。由此可以认为, 直接测验是由概念驱动的加工过程 (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 多数间接测验严重地依赖于学习与测验时知 觉加工的匹配程度,例如,知觉辨认、词干补 笔等,似乎是提取过去经验中的知觉成分。因 此,可以将这类间接测验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 过程(data driven proce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