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
——《分段计费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6页例9,练习四第6~9题。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会解决简单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初步体
会函数思想。
2.教材分析:例9是教学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教材编排的现实生活中乘出租车付费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三个层次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弱,要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解决分段计费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教学时,可以采用摘录条件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方式可采取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同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拨,找准关键点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现实生活中出租车费计费特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学会用“分段计算”和“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2、学会通过画图法或列表法理解“分段计费”问题。
3、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情境,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通过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分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在教学实例时渗透节能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掌握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分段计费”问题如何分段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坐过出租车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让学生说一说)
师:看来,同学们虽有坐过出租车的体验,但对出租车的计费方法了解得并不清楚。
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解决出租车计费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分段计费问题)
【设计理念】: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
3 km 以内7元;超过3 km ,每千米1.5元(不足1 km 按1 km 计算)。
行驶
6.3千米要付多少钱?
(一)、阅读与理解:
PPT 出示读题思路与审题要求:
1、从题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起步价7元行驶的范围是多少?每千米1.5元的行驶范围是多少?
3、不足1千米的怎么办?这里的6.3千米要看成多少千米进行计算?
师:同学们认真读要求,前后桌分组讨论,要结论及时汇报。
生汇报:
1、知道了出租车收费的标准,还知道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要算应付的车费。
2、起步价7元的行驶范围是前3km 以内(含3km ),每千米1.5元的行驶范围是总里程扣除前段3km 以外的里程数。
3、不足1km 按1km 计算,6.3km 要看成7km 计算,采用“进一法”确定里程。
(二)分析与解答:
1、教学“分段计算”方法
师:怎样理解出租车的收费标准?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们画图演示一下。
出示PPT 动态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师:也就是说从起步开始,只要不超出3千米就付7元。
这叫首段,超出的部分叫剩余,按每段1.5元进行计算。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分段计算”。
同学们能按照这种方法列出算式吗?
生观察图后列出算式,师相机板书:
3千米以内的费用: 7元
7元 首段3km 超出1.5元 1.5元 1.5元 1.5元
超出3千米的费用: 1.5×(7-3)=6(元)
总共要付的费用: 7+1.5×(7-3)
=7+1.5×4
=7+6
=13(元)
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
师总结:所付的费用=前段的费用+后段的费用。
我们把这种算法称作“分段计算”
2、教学“先假设再调整”方法
师:同学们用“分段计算”的方法解决了收费问题,你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学生思考)
生分组讨论,师适时引导:
我们能不能全程都按1.5元算呢?(学生思考,预设学生回答可能行,可能不行。
)
师:为什么不行?(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图像,)
师:假设全程都按1.5元/km来算,7千米就收10.5元,比原来少了2.5元。
请同学们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图像,到底哪个地方出现问题了?(学生通过对比两个图像找到问题根源:收费标准3千米以内收7元,如果按1.5元/km来算,前3千米只收4.5元,少收了2.5元)
师:少收了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假设:1.5×7=10.5(元)
少算:7-1.5×3=2.5(元)
调整:10.5+2.5=13(元)
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先假设再调整”.(板书解法二:先假设,再调整 )
师小结:用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计算分段计费规律:
应付车费=1.5×总里程+2.5(前段少付费用)
(三)回顾与反思:
1、PPT出示出租车乘坐里程数和价格对照表,请学生独立完成。
2、师:通过上面表格的填写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生讨论后分组汇报,师相机引导总结。
三、拓展应用,联系实际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师:除了出租车费是分段计费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呢?
PPT出示练习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1)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节约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水费。
12吨以内的每吨2.5元,超过12吨的部分,每吨3.8元。
a、小云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1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b、小可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7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2)2. 五(1)班35名师生照合影。
每人一张照片,一共需付多少钱?
(3)某地打固定电话每次前3分钟内收费0.22元,超过3分钟每分钟收费0.11元(不足1分钟按1分钟计算)。
妈妈一次通话时间是8分29秒,她这一次通话的费用是多少?
2、运用拓展,完善认知
汇报解答结果,全班交流,分享思路,对比思考。
【设计理念】
通过联系实际与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畅谈体会,适时点拨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分段计费”问题蕴含的规律,找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一种是“分段计算”,另一种是“先假设再调整”。
同学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两种方法的关键点,运用“分段计算”方法时要把“段”分好,运用“先假设再调整”方法时要把调整的部分算好。
【设计理念】:通过总结梳理知识、内化知识。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举一反三,拓展思维
PPT出示拓展题
1、某市出租车计价是4千米以内(含4千米)收费8元,超过4千米后每千米收费1.4元。
(1)小张家距外婆家35千米,他坐出租车到外婆家需多少元?
(2)姐姐从家到少年宫坐出租车,付车费15元,从家到少年宫最多几千米?
2、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自来水公司规定:每户每月用水15吨以内(含15吨)按每吨1.2元收费,超过15吨的部分按每吨3.5元收费。
欢欢家上月缴水费28.5元,欢欢家上月用水多少吨?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题,这和我们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认真观察,随后各抒己见,师予以引导。
师:这两题和刚才的问题相同点是:都属于分段计费问题范畴,不同点是:前面问题是根据具体的数量计算价钱,现在的是根据价钱计算使用的数量,属于逆推。
请同学们回家认真审题,寻求解答,明天我们再来讨论。
附:板书设计
分段计费问题
解法一:分段计算
3千米以内的费用: 7元
超出3千米的费用: 1.5×(7-3)=6(元)
总共要付的费用: 7+1.5×(7-3)
=7+1.5×4
=7+6
=13(元)
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
应付费用=前段费用+后段费用
解法二:先假设再调整
假设:1.5×7=10.5(元)
少算:7-1.5×3=2.5(元)
调整:10.5+2.5=13(元)
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
应付车费=1.5×总里程+2.5(前段少付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