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雁荡山PPT

雁荡山PPT


在雁荡山梅岭西麓。洞似一大 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有一石柱 悬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 音像。洞旁建一庵,明万历年间为 茅篷,清康熙年间成庵宇,道光、 光绪、宣统年间又陆续兴建。大殿 内由浙江美术学院雕成观音坐像一 尊,目光慈祥,妙相庄严。藏于合 掌峰之中,洞高113米,深76米。
为雁荡山第一洞天。进入山门即见天王殿。从山脚要经历 403级逶迤石阶,才达顶层大殿。正殿供奉观音菩萨坐像, 旁立十八罗汉塑像,岩壁上新增了三百应真,更显出一派佛 门气象。洞顶有泉水三处,名洗心、漱玉、石釜。仰望洞顶, 中开一小罅,阔尺余,长三四丈有一线天光泻下,名叫“一 线天”。在第七层朝外面岩壁观看,左手面可见一指观音, 当中可见侧面观音像,右手面可见地藏王像。
图片
在砩头村西面1公里处,岩谷 壁立,悬瀑从六七十米高的崖 端飞泻而下,飘散多姿,与丹 屏翠壑相辉映,色彩缤纷,分 外妖娆。岩壁上有山洞,攀援 而上,坐在洞口外眺,飞瀑好 似一张素丝织成的珠帘。如在 旭日初升时,常可见烟岚缭绕 之状,妙不可言。山洞的东南 角有石天窗,俨似楼阁栏槛, 凭栏四望,奇峦叠嶂,历历在 目。只是由于过去未能处理好 农业生产与旅游的关系,散水 岩的景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 坏,未免有点令人感到遗憾。
雁荡山系绵延数百公里,按地理位臵不同可分为北雁荡山、 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泽雅)、东雁荡山(洞 头半屏山),通常所说的雁荡山风景区主要是指乐清市境 内的北雁荡山。由于处在古火山频繁活动的地带,山体呈 现出独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称得上 是一个造型地貌博物馆。雁荡山造型地貌,也对科学家产 生了强烈的启智作用,如北宋科学家沈括游雁荡山后得出 了流水对地形侵蚀作用的学说,这比欧洲学术界关于侵蚀 学说的提出早600多年。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 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清市境 内,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距杭 州297公里,距温州68公里,始于南 北朝,兴于唐,盛于宋,素有“寰中 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 “东南第一山”,总面积450平方公 里,500 多个景点分布于8个景区, 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称 胜,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 景区被称为“雁荡三绝”,特别是灵 峰夜景,灵岩飞渡堪称中国一绝,因 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 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北雁荡山位于乐清市境内东北部,万山重叠,群峰争雄,悬 嶂蔽日,飞瀑凌空,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列 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荣获“国家文明风景名胜 区”称号,北京时间2005年2月12日凌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在巴黎宣布,中国浙江雁荡山等四家 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第二世界地质公园。因“古火山立体模型” 著称的雁荡山成功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行列,使浙江从此结束了 没有“世界名山”的历史。 北雁荡山,群峰峥嵘、怪石嶙峋、洞壁幽深、泉瀑雄奇、梵 宇壮观、古木参天,自古就有“寰中绝胜”之誉。 同晖学社雁 荡吟圃编《雁荡诗词集· 序二》(2004.4):“雁荡者,栖雁 之山顶湖也。以雁荡詺山,雁荡山得名矣。或称雁宕山者,异 名也;雁山,省称尔。其伟美何如?三百九十一年前之孟夏, 江阴徐振之自台州黄岩而南,登盘山岭,记之曰:‘望雁山诸 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
1982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9年荣获"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 近年来,相继荣获国家级“卫生山、安全山、 文明山”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国家AAA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 等称号。目前,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 报"世界自然遗产"。
雁荡山八大名菜:鸡末香鱼、蟠 龙戏珠、雁荡石蛙、土豆野味煲、 美丽黄鱼、蛤蜊豆腐汤、碧绿虾 仁、清真海蟹。
以大龙湫、散水岩、西大瀑、梅雨瀑、三折瀑等最负 盛名。这瀑布终年奔泻不息,随着季节、晴雨、风力的变 化,形态各异。有的如匹练横空,银河倒挂;有的似珠帘 成串,烟雨霏霏;有的凌空飘洒,因风作态.号称“天下 第一瀑”的大龙湫瀑布位于马鞍岭西3 公里处,水从连云嶂 下来,高约190 米。徐霞客曾在游记中写道,每当大雨刚 过,“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雨水少时,瀑 布从半空中飘忽而下,不到几丈,犹如烟雾。微风吹来, 随风飘转,落入潭中,忽成圆圈,忽成曲线,其状恰似游 龙戏水。清代袁枚在《大龙湫》诗中曰:“龙湫之势高绝 天,一线瀑走兜罗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此诗写出了大龙湫 瀑布高悬的气势。
在雁荡山石柱门左侧,岩 削立100余米,环而成壑,壑 口两崖如门,瀑从壑中北崖悬 空下注,冲击在半崖横突 出来的崖石上,如飞珠碎玉般 密空飘洒,因风作态,烟雨蒙 蒙,状若梅雨,令人叫绝。清 人梁祉游过梅雨岩后,写诗一 首:“岩上飞泉高百尺,岩前 碎玉击寒石。青萝湿处少人来, 满地莓苔鹿承迹。”前两句所 写的景色依旧;后两句,随着 西外谷公路的开通,游人逐渐 增多而成为历史的陈迹。瀑下 有潭,叫梅雨潭。潭浅而广, 潭中有巨石横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