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6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加试)——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考纲考情考试内容考试要求2015年2016年2017年必考加试10月4月10月4月11月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秦统一六国 b(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 T33(4)秦始皇的功过 c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c(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b T33(3)“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c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b(2)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b T33(3)抗击沙俄侵略 b(4)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c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秦统一六国——(b)(1)条件:①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②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③秦国广泛吸纳贤士;④秦王审时度势,战略策略正确。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易错提醒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秦将其推广到全国,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更有利于维护统一局面。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微点拨(1)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钱,蕴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理念。
(2)文化上采取的举措,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反过来其又巩固了统一局面,影响深远。
4.秦始皇的功过——(c)(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c)(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4)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5)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6)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b)(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3)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4)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加强。
3.“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c)唐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微点拨“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b)(1)平定三藩之乱:扫除了西南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2)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取得平叛的胜利,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广大疆域。
微点拨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时代特征,康熙帝以武力平叛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时代特征。
2.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b)(1)统一台湾:令施琅攻占澎湖,迫使郑氏政权降清。
设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清朝特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3.抗击沙俄侵略——(b)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
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国主权。
4.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c)(1)功绩:康熙扫除了西南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结、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近代中国的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1.不同时代对秦始皇的评价史料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
当朝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
”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
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论从史出从秦朝人对秦始皇的称赞中,我们能够得出的表面信息: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颁布统一的秦律,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深层信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具有绝对的最高权威,人们只能对其歌功颂德,而不能对他的过失进行评价。
晋朝人和当朝人对秦始皇的评价都有偏颇之处,晋朝人只看到了秦始皇的暴政,而当朝人只强调了秦始皇的功绩。
2.唐太宗的“为君之道”史料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论从史出史料表明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
3.康熙帝的自我评价史料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合天下之心为心。
体群臣,子庶民。
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
夙夜孜孜,寝寐不遑。
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论从史出关于史料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
看法一:合理。
康熙帝一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看法二:不合理。
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世界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
1.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1)政治上:都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统一车轨,修筑驰道,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
②唐太宗东征西讨,统一全国,奠定了唐朝基业。
他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重用贤才、心存百姓,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采取了灵活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③康熙帝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战争。
(2)经济上:都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唐太宗提倡节俭,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③康熙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派人治理黄河水患,六次南巡,视察河工;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等措施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民族关系上:都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①秦始皇对北方的匈奴族一方面进行军事战争,一方面修筑长城,防止匈奴南下侵扰;对南方的越族采取军事措施,统一岭南后,实行郡县制进行管辖。
②唐太宗对突厥族采取了军事战争和安抚册封的策略;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对东北和西南则采取册封政策以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
③康熙帝对叛乱的蒙古族噶尔丹采取军事征服的政策;对西南藏族地区进行册封。
(4)文化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对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①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但“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又不利于文化的自由发展。
②唐太宗延续隋朝的科举制,有利于重视人才风气的形成。
③康熙帝重视文教,选用文士,组织编成《康熙字典》,以宽宏的心态对待西方,接受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等都有利于文化发展,但出现的“文字狱”现象又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与影响1.(2017·镇海选考测评)(加试题)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理解能力。
题中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A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B 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D项促进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
C项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2017·余杭选考测评)(加试题)下列对下图所示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A.汉代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B.唐太宗经营边疆,揭开民族史新篇章C.玄奘西行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D.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巩固了统一国家答案 C解析汉代丝绸之路的行程是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又由安息到西亚和欧洲大秦,与图片不符,故A项错误;图片地点有天竺,并非边疆地区,故B项错误;图片所示路线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符合玄奘西行路线,故C项正确;噶尔丹在蒙古,中国的西北,故D项错误。
3.(2017·嘉兴选考测评)(加试题)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置谏官②完善内阁制③以御史治吏④慎用刑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故①正确;内阁制出现于明朝,故②错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以制度约束官吏,故③正确;慎用刑法面对的是所有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4.(2017·宁波选考测评)(加试题)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基本定型于康熙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