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技巧(学生版)

高考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技巧(学生版)

高考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分析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2、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3、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结构作用)提问方式1、某句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某句诗,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解题要点1、描绘或解说诗句(描写或叙述)2、确定诗句在诗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在全诗中的结构作用3、对抒发诗人的何种情感起到作用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篇章结构一览表全局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先抑后扬、对比、线索首尾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中转铺垫、照应、承上启下/过渡先后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咏古后议论抒情★【高考例题导航】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一、起、承、转、合(一)、“起”“起”定基调.“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地位很重要。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常见的首句结构作用有:a)交待人、时、地、事、环境;b)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c)统领全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d)与其他诗句构成对比、衬托等。

e)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边练边悟4(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③前后照应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反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一、孤衬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分析颔联的作用: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孤愁、国忧家恨做了铺垫。

边练边悟5(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转”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

“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

抓住这“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分析下列诗句都是哪一方面的转折咏柳贺之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转一般在第三句,但也有特例。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边练边悟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边练边悟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篇章结构特点(1)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2)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起承转合。

起,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转,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合,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起——明点、暗示——情承——正衬、反衬——情转——突出、铺垫——情合——直抒、间抒——情考点精练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歌的首联在全诗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考点精练2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考点精练3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后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二、情、景关系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a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b先情后景、以景结情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2、先情后景、以景结情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升华主题,耐人寻味。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

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

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考点精练: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三、其他结构特点(一)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常见手法:铺垫、照应、过渡(承上启下)层层深入、抑扬、线索1、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运用铺垫,有助于渲染气氛,蓄积气势,凸现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

照应可以使诗歌前后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对表情达意起到很大的作用。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