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摘要毕业等于失业这样的问题摆到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面前。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冷门专业、非重点院校毕业、低学历、女生、无关系者难找工作;择业渠道不够畅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既有社会原因,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综合治理: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完善人才市场机制,拓宽就业渠道;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用人效益观;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毕业生应正视现实,正确认识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主渠道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下降。

以前我国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都是以接收高校毕业生为主渠道。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首先是政府机构的精简,因此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大幅度吸纳高校毕业生。

即使招聘,多数都以公务员考试形式为主。

其次,国有大型企业也在减员增效。

所以,目前我国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传统的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吸纳毕业生的
能力在逐渐下降。

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大势所趋。

但不是每个都能有效地和毕业生形成对接。

有些用人单位为了提高单位形象,故意抬高准入门槛,造成了人才浪费。

有些单位为了能够马上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直接招聘有经验的人。

这此行为都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学校因素
学科专业设置不平衡。

学校开办专业的出发点不是社会需求,而是学校的经济效益办学条件。

对于那些投资少而具备开设条件的热门专业就大幅度招生,对于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强的专业招生也多。

而从各个高校来看,新专业的设立又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忽略了社会的现实需求,从而造成了毕业生供需不平衡
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及教材,从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对毕业生缺乏科学的就业指导。

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
程过短。

一些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思想、方法和机制呆滞、刻版、不灵活,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机制的需求。

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3个人因素
观念落后和期望值过高。

传统的“铁饭碗”式就业观念还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选择,从而把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得过重,没有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还停留在“考上大学,就一定会有一份理想的好工作”的陈旧观念上。

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或小城市、小公司就业,不愿意到西部工作,而往较发达的沿海挤,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在不良择业心理影响下,毕业生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长处,从而错过机会,影响了自己的就业选择。

毕业生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扩招以来,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相对不大,使毕业生质量有所下降。

加之一些大学生竞争意识不强,只满足于应学的课程,缺乏宽广的知识面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很差,在就业的过程中紧张、胆怯、缺乏自信,进而不能良好地展现自己,因此错失了许多就业的良机。

大学生“就业难”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是以大量的
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不能找到用人单位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但是,从总人口中的大学生占有比例看,中国的大学生并不多;从人才分布状态看,只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人才拥挤;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看,市场的需求潜力还是很大的;从人才的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有极大的吸纳空间……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象社会主流媒体所宣传的那么难。

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制度上、市场上、大学生自身因素上确实有很多难点影响大学生就业。

这些因素不是单方面的,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管理体制、大学生期望值过高、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滞后和就业指导不力以及人们传统思维定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这些因素中,市场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关键是一些制度性因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导致“就业难”的根源入手。

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国家某些现行的制度和管理体制,以及高等院校的培养机制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根源性问题,所以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着力从这两方面入手。

如果这两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决起来很难见成效。

从高等院校的角度考虑,就是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高师资力量,注重素质培养,
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王尹芬.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率相关性探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2] 范明.社会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
[3] 王尹芬.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率相关性探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