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教案)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教案)

大理学院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彭芳教案课程:药理学教材:李端主编《药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杨宝峰《药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授课对象:04级药学本科1~2班授课时间:2006年9月25日-10月16日教师:彭芳职称:教授参考书籍:杨藻宸:《医用药理学》杨宝峰《药理学》(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中枢药理(12学时)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教案12[]:1 .2 .3 .[]:1: 552.:203: 5[ ]:[ ]:;[]:1. .2.?[]:ⅠA..B.1. (, )202 (, )903 4 ,C. 4-5Ⅱ()A.1. (t1/2<5):,2. (t1/2= 5-15):,3. (t1/2>15): ,B.1. ,2.3.C.“” ,, ,.2.( 2 ).( 3 4 ) , .- –-- ,3. :--4.---D.E.1. : .2. : a a a .3. : ,,() .4. :.F.1. 、—2. :3.G.1.(1) , t1/2=5-10 h(2)(3)(4)(5)2.(1)(2)(3)(4) ,(1) , t1/2 2-3(2) , t1/260(3)(4)4.(1)(2) , ,(3)Ⅲa .A. :1. : 1-10 5-15 ,1-2 .2. ’s .B. : .Ⅳ1.2.3.A., . a .—–B.1.2. —3. 2+4.5.C.1. —2. : () .3. : .4: ..D.1. ,2. ,3 :,, , .4: a .E.1 ( , .)2. : , .ⅤA.B. ()C.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教案【授课章节】: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目的要求】掌握苯妥英钠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与其有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熟悉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乙琥胺、苯二氮卓类、丙戊酸钠、扑米酮、氟桂利嗪、拉莫三嗪、托吡酯等药物的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熟悉抗癫痫药物的合理选用;了解硫酸镁的作用及其临床用途。

【教学重点】常用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用途及不良反应。

【教学难点】苯妥英钠对钠通道、钙通道、钾通道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时数】:1.5学时。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概述15分钟苯妥英钠20分钟卡马西平5分钟其他药物15分钟合理用药4分钟小结1分钟【专业词汇】 ; ; ; ;【思考题】苯妥英钠临床用途是什么?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主要不良反应有哪些?【主要讲授内容】:癫痫是一类慢性、反复性、突然发作性大脑功能失调,其特征为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高频率放电并向周围扩散。

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所在部位(病灶)和扩散范围不同,临床表现为不同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癫痫的主要类型:1.全身性发作主要包括小发作(失神发作,以短暂意识丧失为特点)、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以全身骨骼肌强直—阵挛性抽搐为特点)、肌阵挛性发作、强直发作等。

部分性发作主要包括单纯部分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

癫痫发作无间歇期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抗癫痫药的作用方式:通过抑制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或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组织,遏制异常放电的扩散而减弱或控制发作。

作用机制:1. 加强脑内介导的中枢抑制作用。

2. 干扰、2+、等阳离子通道。

苯妥英钠 ( )一、1、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

2、为强碱,刺激性大,不宜肌注。

3、为肝药酶诱导剂。

4、有效血药浓度窄(<10按恒比消除,> 10按恒量消除。

二、1、抗癫痫:为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

对小发作无效。

2、中枢疼痛综合征:疼痛减轻,次数减少;3、抗心律失常三、1、不抑制高频放电,但防止它向正常脑组织的扩散。

与抑制强直性增强(,)有关。

2、膜稳定作用:阻滞、2+通道。

对T型2+通道无阻断作用,故对小发作无效。

四、1、局部刺激:易饭后服用2、毒性反应急性:眩晕、头痛、共济失调、精神错乱、昏迷等慢性:牙龈增生、巨幼红细胞贫血、佝偻病等3、过敏反应4、致畸胎反应卡马西平()作用机制与苯妥英钠相似,对复杂部分发作如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最好,也作为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之一。

亦用于治疗躁狂症。

对中枢性疼痛综合征疗效优于苯妥英钠。

丙戊酸钠( )对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均有一定疗效。

对其它药物未能控制的顽固性癫痫有时候可能奏效。

对小发作的疗效优于乙琥胺,但因有肝毒性,不作为首选药。

抗癫痫药用药原则1、对症选药:单纯型癫痫常选用一种有效药物即可。

如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小发作首选乙琥胺,复杂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

2、剂量渐增: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量需从小剂量开始,以控制症状制止发作又不产生明显副作用为度,然后维持治疗。

3、先加后撤:在治疗过程中,不宜随意更换药物,必须换用它药时,应在原药的基础上先加用新药,待发挥疗效后,逐渐减量再撤去原药。

4、久用慢停:癫痫需长期用药,待症状完全控制后至少维持2~3年,并在最后一年内逐渐减量,直至停药,否则会导致复发。

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教案【授课章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目的要求】熟悉左旋多巴的体内过程、药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并了解其药物相互作用,与α-甲基多巴肼的协同作用及其原理。

熟悉治疗阿尔茨害默病常用药物及评价。

了解金刚烷胺、胆碱受体阻断药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教学重点】左旋多巴的药理作用。

【教学难点】左旋多巴的应用范围。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概述8分钟拟多巴胺药15分钟胆碱受体阻断药6分钟治疗阿尔茨害默病常用药物及评价9分钟小结2分钟【专业词汇】; ; α;【思考题】左旋多巴的作用特点是什么?【主要讲授内容】:帕金森病(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典型症状为静止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较公认的为: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衡学说:因黑质病变,多巴胺()合成减少,使纹状体内含量降低,黑质—纹状体通路能神经功能(起抑制作用)减弱,而胆碱能神经功能(起兴奋作用)相对占优势,从而产生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

②多巴胺的氧化应激-自由基学说:患者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H2O2和O2在黑质部位3+催化下生成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促进神经膜类脂的氧化,破坏能神经细胞膜功能,使神经元发生进行性退变。

抗药主要分为拟类药和抗胆碱药两类,前者补充纹状体中或增强受体功能,后者降低胆碱能神经功能。

一、拟多巴胺类药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药物, 需进入脑内转变为多巴胺发挥治疗作用。

但口服后,大部分左旋多巴在外周肝、心、肾等处脱羧生成多巴胺,多巴胺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却在外周引起不良反应;实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左旋多巴仅为用药量的1%左右,因此单用效果不好。

作用特点:①起效慢但疗效持久,且随用药时间延长而递增;②对轻症、年轻患者疗效好, 老年、严重患者效果差;③改善肌肉强直和运动困难好, 但对肌肉震颤效果差;④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有效,但对抗精神病药(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引起的无效;⑤缓解症状但不能阻止病情发展。

左旋多巴还可用于治疗肝昏迷, 系在脑内转变成,恢复正常的神经活动。

在外周生成的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和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反应。

作用于大脑边缘叶可致精神障碍。

长期用药者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的异常运动,严重者可有“开—关现象”()。

“开”时活动正常或近乎正常,“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症状。

司来吉兰可减轻之,也可调整用药方法,即增加用药次数而不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

二、胆碱受体阻断药苯海索(, 又称安坦);丙环定();苯扎托品()此类药可阻断中枢胆碱受体,减弱纹状体中乙酰胆碱的作用。

适用于:①轻症患者;②不能耐受左旋多巴或禁用左旋多巴的患者;③对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有效。

与左旋多巴合用,可使50%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

作用特点:抗震颤疗效好,但改善强直及运动迟缓较差,对某些继发性症状如过度流涎有改善作用。

外周抗胆碱作用可引起口干、散瞳、尿潴留、便秘等。

窄角型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慎用。

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教案【授课章节】局部麻醉药【目的要求】熟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的作用与特点、作用机制,吸收作用与不良反应。

了解局麻药的应用方法、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教学重点】局麻药的作用、特点及机制。

【教学难点】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局麻作用及作用机制5分钟常用局麻药10分钟局部麻醉方法3分钟吸收作用及不良反应2分钟【专业词汇】; ;【思考题】1、试比较普鲁卡因、丁卡因及利多卡因局麻作用的异同。

2、影响局麻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主要讲授内容】:一、局麻药作用及机制1.局麻作用2.作用机制:阻断电压门控性通道,阻滞神经传导,产生局麻作用。

二、常用局麻药普鲁卡因():亲脂性低,黏膜穿透力弱,不用于表面麻醉,一般注射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

利多卡因():目前应用最多的局麻药。

优点:起效快、强、持久、穿透力强,安全范围大,可用于多种形式的局部麻醉,主要用于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还可用于抗心律失常。

丁卡因():麻醉强度大,穿透力强,常用于表面麻醉。

布比卡因():似利多卡因,但作用较利多卡因强,毒性大罗哌卡因():适用于产科手术麻醉三、吸收作用及不良反应1、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2、心血管系统:降低心脏兴奋性,收缩性减弱,传导减慢;3、变态反应:荨麻疹、支气管痉挛等,如普鲁卡因。

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教案【授课章节】抗精神失常药【目的要求】掌握氯丙嗪阻断中枢受体与其抗精神病作用及其它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锥体外系反应等主要不良反应。

熟悉抗抑郁症药丙米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碳酸锂的抗躁狂症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

了解其它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及其它抗精神病药的作用特点。

【教学重点】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教学难点】氯丙嗪的药理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时数】:2.5学时。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精神失常的发病原因、分类、症状10分钟抗精神病药50分钟其它抗精神病药的特点15分钟抗躁狂抑郁症药20分钟小结5分钟【专业词汇】; ;【思考题】氯丙嗪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主要讲授内容】:精神失常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精神活动方面出现异常的一类疾病。

治疗精神失常的药物按临床用途分为:抗精神病药、抗躁狂抑郁症药及抗焦虑药。

一、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躁狂症。

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及其他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