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终极笔记

2016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终极笔记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

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

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第十一章政治团体本章概述: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除了阶级、阶层、政府和政党以外,政治团体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政治存在形式。

本章研究了政治团体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规范的意义上阐述了政治团体的定义、特征、地位与作用;同时,本章还试图运用阶级与历史的分析方法,站在现代政治文明与政治价值层面,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压力集团等诸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本章还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特征、地位、作用和发展,并用中国政治发展实践进程中的经验性材料予以论证和说明。

对政治团体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清晰地理解现代政治的结构和政治过程,特别是对于综合理解政党问题、民主问题和政治发展问题,拓展学习者的学术视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政治团体的含义本节概述:本节从一般规范理论意义上,研究了政治团体的定义、特征、地位与作用。

对政治团体进行规范的理论陈述,其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为我们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政治分析提供一种理论支点。

知识点1:政治团体的定义政治团体就是那些区别于政党和国家机关,有组织地去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

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是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是它的主要任务;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集团利益,是政治团体的基本政治性质。

知识点2:政治团体的特征第一,共同的利益要求是政治团体形成的基础与前提,政治团体以实现单一、具体的团体利益和要求作为其政治行动的目标。

第二,政治团体建立的目的,是影响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而非夺取或掌握政权。

第三,政治团体是一种非政府组织,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但当它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的时候,便是作为政治组织而存在的。

知识点3: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第一,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中,政治社团是公民进行利益表达和综合的一种主要形式。

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就本团体所关心的问题向有关的权力机关和权力者施加压力和影响,以促成于己有利的政策的出台,以防止于己不利的政策的产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公民通过有组织的方式表达和实现自己利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参与的过程。

第二,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媒介。

公民通过参加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了解其所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制度的结构与过程、了解主要的政治家的思想和政策倾向、了解社会上的其他团体和有关的个人的政治态度和主张等等。

第三,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团体政治不仅是参政形式、意见表达和综合方式,也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最终还是一种统治和管理,一种利益关系、阶级关系。

在特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集团会利用包括政治团体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进行政治管理,实现政治稳定。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压力集团本节概述:本节集中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压力集团问题,具体而言,包括压力集团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策略与方式、集团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知识点1:压力集团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压力集团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上个世纪中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非赢利性的利益集团的大规模涌现,压力集团获得了新的发展。

集团政治得以产生与发展,其原因包括:第一,世纪转折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在转型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的旧的社会组织已经解体,但新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

社会要维系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提供新的组织形式,即所谓“社会重组”,这就形成了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第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利益集团的出现是权力制约的需要。

国家权力的膨胀需要一种社会性的制约。

利益集团作为“居间职业团体”,其实质是一种平衡日益扩张的国家权力的社会性因素。

知识点2:压力集团的院外活动本书认为,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分为直接院外活动和间接院外活动两大基本类别。

第一,直接院外活动。

直接院外活动是指利益集团或其代表——院外活动分子,在与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独立机构等)和个人(包括这些机关的决策者和工作人员)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活动。

直接院外活动包括如下五种方式:(1)社交性接触和游说。

(2)提供信息和情报。

这是以一种很巧妙的方式将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传达给决策者的方式。

现代政府的决策量大而涉及面广,决策者几乎是不可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资料来处理他们所面对的所有问题,利益集团往往将与自己利益攸关的问题的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并系统地进行整理,想方设法将有关资料及时传达给有关的决策者,影响政府的决策。

(3)出席听证会。

很多决策机构在一项政策的酝酿阶段都会举行公开的公众听证会。

利益团体的成员经常为支持或反对国会正在审议的法律议案而到国会作证。

(4)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顾问委员会和相关的协商组织。

(5)通过司法诉讼寻求利益的满足。

根据“权力分立与制衡”的原则,司法系统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它们的很多判决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

因而集团有时可以通过影响法院的判决来表达自己的要求。

第二,间接院外活动。

间接院外活动是指集团通过一定的中介,如选民和大众传媒来影响政治过程。

间接院外活动包括如下四种方式:(1)参与选举活动。

集团本身可以支持或反对某个候选人,破坏自己所反对的候选人的竞选,从而影响选举结果。

通过参与选举,集团实际上事先进行了“感情”投资,为以后的直接院外活动做了先期准备。

(2)利用新闻媒介影响公众舆论。

在选举活动中,集团就大量使用媒体做广告来影响公众的态度,以形成对有关的立法议案的公众舆论,或形成公众舆论对某一项重要人士任命的倾向等等,以此达到最终影响公共政策的目的。

(3)基层动员(grass roots lobbying)。

这是一种比较新的院外活动方式,主要是指集团影响选区选民,利用选民来影响代表本选区的议员,以最终达到影响立法的目的。

这可以通过传媒、邮政、电信、大量发送邮件等方式来实现。

或者是动员其成员给议员或总统写信、打电话。

(4)抗议示威活动。

集团的特殊要求和利益通过其他方式不能得到满足时,还有最后的办法,就是示威、游行、罢工之类的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方式。

知识点3:集团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集团政治的出现,对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集团政治改变了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在传统的代议民主制下,比较典型的政治决策机制是:相互竞争的政党在选举过程中发表本党的竞选纲领,表达各党的政策趋向,获得选民票数最多的政党成为执政党,通过国家机关的规范化的程序将其政策纲领化为具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

其中,公民是通过政党的组织来参与或组织政府的活动,由政府代表公民来行使政治权力。

公民是通过政党间接地同政府发生联系,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间接民主模式。

同时,参与政策过程的基本角色乃是政党和国家机关,政党组织通过他们在议会里的代表提出政策建议,然后由相关的机关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公民则很少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

然而,利益集团的出现,使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机制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

公民一方面通过参与选举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同时也通过压力集团政治途径直接地参与政策过程,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

当然,公民也通过政党而对政府的组成发挥作用,这是一种间接地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

第二,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在传统的代议民主制时期,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间断的、有限的,主要形式就是定期地参加选举投票。

而到了当代,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已经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其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普通公民通过利益集团及其院外活动的形式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三,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集团政治是传统的西方民主政治权力制约机制的补充和发展。

在传统的代议民主政治之下,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原则主要体现为不同的国家机关之间权力和责任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20世纪以来,传统的主要以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的权力制约机制已远远不能满足资本主义政治的内在要求,而集团政治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

利益集团通过对政治决策的直接参与,客观上制约和平衡了扩张了的国家权力。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本节概述:本节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特征、地位、作用和发展,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性质: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团体不是完全独立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之外的利益群体,从法律形式上说,它们是群众团体,从其地位、作用看,它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质。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具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第三,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其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

知识点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意见表达功能。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不是“压力集团”,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代表着一部分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利益和特定方面的人民群众,通过向党和政府积极地表达和反映它们所代表的某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意见。

政治团体在政府过程中承担了一部分意见表达甚至意见综合的职能。

第二,组织功能。

政治团体是群众组织,通过它把分散的个体群众组织起来,为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了组织渠道,为党和政府实施对社会的管理提供了方便的组织形式。

第三,参政功能。

在中国,政治团体的参政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政治团体可以推选自己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其二,参与行政部门的决策。

其三,政治团体参与政治协商组织及其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