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三 调节反应与灵敏度的测量

实验三 调节反应与灵敏度的测量


单眼 5.5cpm 6.5cpm 7.0cpm 11.0cpm
两眼的差别不超过:4cpm
21
注意事项
1、保持良好的照明 2、保证测试时间 3、注意观察患者对两个不同镜片反应的难以
程度 4、此项检查通畅用于非老视患者
22
调节灵敏度测定的意义
1、判断患者的调节的动态变化能力。
2、可以评估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水平
13
注意事项
1、保持低度照明,防止焦深的增加,
使测量无意义 2、调整瞳距为近用瞳距
3、视窗内设置交叉柱镜

4、当第一次达到横竖线一样清晰时,要 先变为竖线清晰,再降低所加正镜片,直 到达到横竖线清晰
14
调节反应的意义
1、评估患者在双眼视状态下,视近的调节状
态 ,进行视觉功能分析 2、调节滞后与患者近视眼的进展有关 3、调节滞后的患者通常不主张配渐进多焦点 眼镜 4、调节反应也可以用于老视患者,为其确定 实验性近附加。
23
17
实验步骤
5、将翻转拍的+2.00D一侧置于眼前:令患者通 过+2.00DS的镜片观察视标,视标一清楚即 翻转至-2.00DS,并开始计时,视标清楚即 刻翻转至+2.00DS。记录60秒内翻转的循环 数和有困难的镜片。
(一循环包括+2.00和—2.00循环,记录一分钟之内的循环次 数)
18
19
的交
叉柱镜位于视窗 4、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 40cm(相当于调节刺激为2.5D)。
8
实验步骤

5、旋转近用视力表盘,暴露视标盘上的十字 条栅视标
并保持低度照明(照明度过高,焦深的影响会 加大,以致测试结果无意义)
9
实验步骤
6、嘱患者通过此交叉柱镜观看十字条栅视标 ,并报告是横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 7、若患者报告竖线清晰,则反转交叉柱镜的轴 向若病人仍报告竖线比较清楚,停止实验,记录 该受试者“垂直线优选倾向”放弃测定
11

11、再逐步降低眼前增加的正镜片度数,直
至横竖线一样清楚。
12、记录患者眼前增加的正镜片的量,即为
调节滞后的量。若达不到横竖一样清楚,则 记录横线 清晰时的最大正镜度。
记录为:ACC
Lag:
xxxD
12
人群中的均值为:
ACC Lag: +0.50D 对于非老视患者: ACC Lag +0.25D-+0.75D 而且有着随年龄增加的趋势
8、若反转交叉柱镜后,若患者反映横线较
竖线清楚,说明此时患者的调节反应大于调节 刺激属调节超前;以-0.25D为一档逐渐在双眼 前增加负镜片,直至横竖线一样清晰
10
实验步骤

9、记录患者眼前增加的负镜片的量,即为调
节超前的量。ACC Lead: xxxD
10、当患者反映横线较竖线清晰或横竖现
同样清晰,以+0.25D为一档逐渐在双眼前 增加正镜片,直至患者报告竖线较清晰。
调节滞后 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Biblioteka b A 40cma
c
4
交叉柱镜的成像原理图
±0.50DC 的交叉柱镜,负轴在90度方向上
5
6
7
实验步骤
1、首先矫正患者的远用屈光度,并保证 双眼视窗完全打开。 2、调整综合验光仪上的瞳距旋钮,使 其符合患者的近用瞳距。
3、转动内置辅助镜片,使±0.50DC
实验步骤
6、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2~5步骤。 7、同时打开左右眼,重复2~5步骤 8、记录 OD: Xcmp OS : Xcmp OU : Xcmp
20
标准值





双眼 6岁: 3.0cpm 7岁: 3.5cpm 8-12岁: 5.0cpm 13-30岁: 8.0cpm 30-40岁: 9.0cpm
15
调节灵敏度 调节灵敏度:是患者对于调节刺激在不同水平变化
时所作出的调节反应速度。即对于不断改变的调节刺激能 做出快速、准确变化的能力,反映调节能力的动态变化
翻转拍: +/-2.00D +/-1.50D
16
实验步骤
1、首先矫正患者的远用屈光度,遮盖左眼,检 查右眼. 2、将近视力表置于被检者40cm处,保持良好的 照明 3、检查患者的近用视力 4、选择最好视力的上一行视标作为注视目标
眼屈光学
1
调节反应及灵敏度的测定
2
教学任务与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测定被检者的调节反应和调节灵敏度 教学目的:
掌握调节滞后和灵敏度的测定方法,熟悉 测定原理。了解调节滞后和调节灵敏度在 视功能检查中的意义
3
调节反应

调节反应指患者对某调节刺激所作出的实际调节量 。 调节超前 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