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五单元和课外前五首古诗默写题一:《望岳》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二《春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三《石壕吏》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四:课外古诗1.我们想达到某个目的,又苦于没有途径,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表达作者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的,3.汉乐府民歌《长歌行》中晓喻青少年珍惜青春,奋发努力的两句是:,。
4.《野望》作者王绩由于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从而表达内心的诗句是:,。
5.、《野望》中颔联是对偶句,请写出来:。
6.、《早寒江上有怀》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是:,7.、《黄鹤楼》最能体现作者思乡之情的是:五.《短文两篇》1.《陋室铭》中的主旨句: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4.从反面表现作者情趣高雅句(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5.运用类比表明作者志趣抱负句: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7.《爱莲说》中集中表现莲高洁品格的主旨句(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8.《爱莲说》中“,。
”道出荷花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落尘俗的品格。
9.文中描写莲的生长环境句:。
描写莲的体态、香气句:。
描写莲的清高风度句:六.《桃花源记》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4.《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七.《大道之行也》1.全文纲领性句子是:大道之行也,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句是: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恶其弃于地也,;(货尽其用,人尽其力)3. 全文总结性句子是:,是谓大同。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八上第六单元和课外古诗后五首默写1、自三峡七百里中,。
2、其间千二百里,,。
3、,,,,良多趣味。
4、,五色交辉。
,。
5.《答谢中书书》中通过写动物来表现勃勃生机的句子是,;夕日欲颓,。
6.《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
7.《记承天寺夜游》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8、既而渐近,,,,,势极雄豪。
9、大雪三日,。
是日更定矣,,,。
10、,,上下一白。
11、湖上影子,、、、。
12、,舟子喃喃曰:“,!”13、《归园田居》中透过,。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因久别田园、农艺荒疏,而流露出自惭之情。
14、《归园田居》中,。
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5、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使至塞上》中,。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16、《使至塞上》中,。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
17、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两句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
18、诗人通过长江之水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19、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20、分别从空间、时间上叙述自己的流亡生活,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21、《渡荆门送别》中,。
运用比喻,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22、《送友人》中交代送别的地点及环境的句子是,。
23、诗中运用比喻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句子是,。
24、刘禹锡的《秋词》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
25、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与“白云生处有人家”意境相类似的诗句是,26、,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
27、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可引用苏轼《浣溪纱》中诗句:?!。
28、在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与上一题中所填写的诗句意思相反的诗句是:2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虽已年老力衰,闲居乡下,但仍盼望为国尽力的语句是:,。
3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者对朝廷统治者的统治隐隐担忧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
(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一)《桃花源记》一、词语解释缘溪行落英缤纷甚异之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具答之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绝境不复出焉无论魏晋延至其家处处志之欣然前往无问津者二、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后遂无问津者。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男女衣着,12、问今是何世,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二).《陋室铭》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斯:3、惟吾德馨: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6、何陋之有?二、译句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三、回答下列问题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三)《爱莲说》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可爱者甚蕃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妖:。
3、不蔓不枝。
蔓:。
枝:。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6、宜乎众矣。
宜:。
二、译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四):《大道之行也》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与: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3、不独子其子。
子: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
6、盗窃乱贼而不作。
7、是谓大同。
二、译句。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男有分,女有归。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五):《核舟记》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奇巧..因.势象.形( )()()..人( )2.罔不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6.启.窗而观( )7.箬篷..( )()()8.雕栏相望.焉( ) ..覆之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左倚一衡木()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四、按要求填空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4.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5.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
6.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7.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8.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9.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0.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五、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