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相对原子质量:H1N14O16Na23S32Cl35.5Fe56Cu64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硅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硅单质是常用的导体材料B.硅单质常被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C.玻璃能被氢氟酸刻蚀D.二氧化硅常被用于制造光导纤维【答案】A【解析】【详解】A.硅单质是常用的半导体材料,故A错误;B.硅单质常被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硅芯片,故B正确;C.玻璃能被氢氟酸刻蚀,因玻璃中的成分二氧化硅和氢氟酸反应,故C正确;D.二氧化硅常被用于制造光导纤维,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点睛】注意硅单质的用途主要是硅芯片、硅太阳能电池,二氧化硅主要是光导纤维。
2.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选项A B C D酸性氧化物CO CO2SO3SiO2混合物胆矾氯水碱石灰漂白粉电解质水食盐水液氯烧碱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A.胆矾是纯净物,CO不是酸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故A错误;B.食盐水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故B错误;C.液氯是单质,不是电解质,故C错误;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碱石灰是混合物,烧碱是电解质,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点睛】CO、N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
3.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A.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丁达尔效应B.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体C.向Fe(OH)3胶体中加入Na2SO4溶液,有沉淀析出D.在通电的情况下,Fe(OH)3胶粒向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移动【答案】A【解析】【详解】A.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故A错误;B.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加热至出现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即得Fe(OH)3胶体,故B正确;C.向Fe(OH)3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Na2SO4溶液,发生聚沉现象,会有沉淀析出,故C正确;D.在通电的情况下,Fe(OH)3胶粒向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移动,出现现象是阴极区域颜色加深,阳极区域颜色变浅,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4.下列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铁粉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2B.铁单质只有还原性,其阳离子只有氧化性C.Fe(OH)3可经化合反应一步得到 D.因为Fe的活泼性大于Cu,故Cu与FeCl3不反应【答案】C【解析】【详解】A.铁粉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3,故A错误;B.铁单质只有还原性,Fe 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故B 错误;C.Fe(OH)3可经Fe(OH)2、O 2和H 2O 化合反应一步得到,故C 正确;D.Fe 的活泼性大于Cu,但Cu 与FeCl 3会反应生成FeCl 2和CuCl 2,前后无因果关系,故D 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点睛】Fe 2+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5.类比推理法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
下列类比推理正确的是选项类比推理A CO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SO 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 Fe 与S 能直接化合生成FeS Cu 和S 也能直接化合生成CuSC Fe 能置换出CuSO 4溶液中的Cu Na 也能置换出CuSO 4溶液中的Cu DCu 与O 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CuONa 与O 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Na ₂OA.AB.BC.CD.D【答案】A 【解析】【详解】A.CO 2、SO 2均为酸性氧化物,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A 正确;B.S 具有弱氧化性,Fe 与S 能直接化合生成FeS,Cu 和S 能直接化合生成Cu 2S,而不是CuS,故B 错误;C.Fe 能置换出CuSO 4溶液中的Cu,Na 不能置换出CuSO 4溶液中的Cu,钠活泼性太强,先和溶液中水反应,故C 错误;D.Cu 与O 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CuO,Na 与O 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Na ₂O ₂,故D 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点睛】硫的氧化性弱,只能把变价金属氧化成低价态即只能把铜氧化为Cu 2S。
6.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发生变质,其变质原理不同于...其它三个的是A.Na 2SO 3溶液 B.FeSO 4溶液 C.KI 溶液 D.NaOH 溶液【答案】D【解析】【详解】Na 2SO 3溶液、FeSO 4溶液、KI 溶液都是被空气中氧气氧化而变质,NaOH 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故D 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7.室温下,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分别盛有1mol NO 气体和1mol N 2与O 2的混合气体。
有关两容器中的气体,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气体质量相等 B.原子总数都为1.204×1024C.摩尔质量都为30 D.气体体积都约为22.4L【答案】B 【解析】【分析】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分别盛有1mol NO 气体和1mol N 2与O 2的混合气体,两容器中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
【详解】A.容器中气体物质的量相等,用极限思维,两容器中气体的摩尔质量不相同,因此气体质量不相等,故A 错误;B.1个NO 含有2个原子,1mol 气体原子总数都为1.204×1024,另一个容器极限思维,1个N 2含有2个原子,因此1mol N 2含有原子总数都为1.204×1024;1个O 2含有2个原子,因此1mol O 2含有原子总数都为1.204×1024,故B 正确;C.NO 摩尔质量都为30g ‧mol -1,N 2与O 2的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一定等于30g ‧mol -1,故C 错误;D.气体体积都约为22.4L,缺少标准状况条件,故D 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8.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 水的分子数目为N AB.标准状况下,11.2L 氦气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 AC.常温常压下,48g O 3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3N AD.0.5mol·L -1的MgCl 2溶液中,含有Cl -的数目为N A 【答案】C 【解析】【详解】A.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故A 错误;B.标准状况下,11.2L 氦气物质的量1m V 11.2L n==0.5mol V 22.4L mol-=⋅,由于氦气是单原子分子,因此11.2L 氦气含有的原子数目为0.5N A ,故B 错误;C.常温常压下,48g O 3物质的量1m 48g n=1mol M 48g mol -==⋅,因此有的氧原子数目为3N A ,故C 正确;D.0.5mol·L -1的MgCl 2溶液中,缺少溶液体积,无法计算,故D 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点睛】注意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应用22.4L ‧mol -1时一定要注意是否为气体,是否为标准状况。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B.比较NaHCO 3和Na 2CO 3热稳定性C.配制0.1mol·L -1NaOH 溶液D.除去粗盐溶液中的泥沙【答案】A 【解析】【详解】A.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硅酸钠溶液生成硅酸沉淀,因此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故A 符合题意;B.加热时,NaHCO 3和Na 2CO 3在同一个试管内受热,即使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也无法确定是哪种物质受热分解得到的产物,因此不能比较NaHCO 3和Na 2CO 3热稳定性,故B 不符合题意;C.配制0.1mol·L -1NaOH 溶液,不能直接将NaOH 固体倒入到容量瓶中,只能在烧杯中溶解,故C 不符合题意;D.除去粗盐溶液中的泥沙,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故D 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0.在指定溶液中,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FeCl 3饱和溶液中:Na +、NH 4+、OH -、SO 42-B.无色透明的溶液中:Mg 2+、K +、SO 42-、NO 3-C.滴入酚酞呈红色的溶液中:K +、Na +、NO 3-、Cu 2+D.含有大量NaNO 3的溶液中:H +、Fe 2+、SO 42-、Cl -【答案】B 【解析】【详解】A.FeCl 3饱和溶液中,Fe 3+与OH -反应生成沉淀,NH 4+与OH -反应生成NH 3,故A 不符合题意;B.无色透明的溶液中:Mg 2+、K +、SO 42-、NO 3-,离子之间都共存,故B 符合题意;C.滴入酚酞呈红色的溶液中,说明含有大量OH -,OH -与Cu 2+反应生成沉淀,故C 不符合题意;D.含有大量NaNO 3的溶液中,NO 3-、H +、Fe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 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B。
【点睛】有颜色的离子:铜离子蓝色,铁离子黄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高锰酸根紫色,重铬酸根橙红色。
1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氯气与水反应:Cl 2+H 2O=2H ++Cl -+ClO -B.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Fe+2Fe 3+=3Fe 2+C.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O 32-+2H +=CO 2↑+H 2O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 2++OH -+H ++SO 42-=BaSO 4↓+H 2O 【答案】B 【解析】【详解】A.氯气与水反应:Cl 2+H 2O=H ++Cl -+HClO,HClO 是弱酸,不拆,故A 错误;B.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Fe+2Fe 3+=3Fe 2+,符合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故B 正确;C.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 3+2H +=CO 2↑+H 2O+Ca 2+,碳酸钙是难溶物,在离子方程式书写时需保留化学式,故C 错误;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 2++2OH -+2H ++SO 42-=BaSO 4↓+2H 2O,故D 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点睛】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的物质主要有单质、氧化物、难溶物、弱电解质、气体、非电解质等。
1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实验操作及现象结论A加入Na ₂C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a 2+B加入双氧水,再加KSCN 溶液,溶液变红色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 2+C加入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 42-D加入NaOH 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 4+A.AB.BC.CD.D【答案】D 【解析】【详解】A.加入Na ₂C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a 2+、Ba 2+、Mg 2+等,故A 错误;B.加入双氧水,再加KSCN 溶液,溶液变红色,只能说现在溶液中含有Fe 3+,不能说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 2+,可能原溶液中本身就有Fe 3+,故B 错误;C.加入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 42−或Ag+,故C 错误;D.加入NaOH 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 4+,故D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