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研究进展 新
个性特征
分裂人格:部分病人病前性格具有以下特征:主动 性差、依赖性强、胆小、犹豫、孤僻、敏感、内倾、 害羞、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等
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人格可能有共同的遗传素质 基础
2020/4/3
36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素质应激模式(stress-diathesis model):认为 个体具有易患素质,当受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时就 有可能患病
患病的风险度越大 风险度的大小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可排除伴性遗
传
2020/4/3
16
遗传因素(三)
双生子研究结果 MZ同病率为DZ的3倍,为普通人群的35~60倍 MZ约有一半不发病,而发病者与不发病者其子女
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度无异,表明其基因型有不 全外显 双生子本身的患病率并不比一般人高,表明成为 双生子这一事实本身并非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高危 因素
关 修正的DA假说
阳性症状可能与DA功能亢进有关 阴性症状可能与脑结构异常及DA功能低下有关 具有分裂症基因型的病人,其症状的产生可能与DA无
密切关系 多种原因(病毒感染、身体免疫、神经调节及生长发
育异常等)可导致继发性DA功能异常而引起精神症状
2020/4/3
26
病因和发病机制-DA假说
·发现SPEM的异常见于40%到80%的精神 分裂症患者及25%到40%的患者一级亲属 ,而仅见于8%的健康对照者。大多数重 复研究均有类似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 后代与健康儿童相比在成年早期就出现眼 球运动的异常。根据SPEM异常见于已确诊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有遗传易感性的健康 人群,提出SPEM可作为精神分裂症基因携 带状态的测试手段,及为特征性标志物。 ·精神科检查:眼动检查。
割感等
错觉:为非特征性症状,一旦出现,应排除器质性因素 感知综合障碍:较常见 人格解体:不常见。特点是内容多变,不固定,多种内容同时
或交替出现
2020/4/3
41
急性期或恶化期 症状(二)
2.思维障碍(核心症状)
思维内容障碍:包括病人的观念、信念、对外部事 物的认知等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是妄想。
思维形式障碍:包括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思维不 连贯、词的杂拌、语词新作、模仿语言、重复语言、 刻板言语、内向性思维和缄默症等。
思维过程障碍:思维奔逸、思维阻滞(中断)、思 维贫乏、抽象概括能力下降、持续语言、思维云集、 逻辑倒错性思维、音连意连、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病理性赘述等。
2020/4/3
生化假说(六)
其它 1. 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减低 2. 神经肽、生长激素、胆囊收缩素等与精神分裂 症的关系,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不高,尚难于定论。
2020/4/3
33
平稳眼跟踪运动在精神分裂症 的应用
·平稳眼跟踪运动(smooth pursuit eye movement, SPEM)在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眼球 运动异常的研究中被最早被提出,其相关研究 被广泛重复。 ·平稳眼跟踪运动是指受试者的视线跟踪“摆” 类靶目标运动时所出现的平滑均匀的眼球运动。 最初人们用一个来回运动的摆锤,后来又用各 种速度的运动光点。
42
急性期或恶化期 症状(三)
3.情感障碍 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不协调是精神分裂症的重
6
概述(三)
发病年龄
约半数在20岁以前 80%以上病人的初发年龄在16~异 国内流调资料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约为1.6:1
2020/4/3
7
历史回顾(1)
早发性痴呆(法 Morel,1860) 青春型痴呆(德 Hecker,1870) 紧张症(德 Kzhlbaum,1874)
2020/4/3
28
生化假说(三)
精神分裂症与兴奋性氨基酸
PCP是谷氨酸的非竞争性拮抗剂,可产生类似分裂症的症状 PCP主要作用部位是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
而NMDA正好是谷氨酸的主要受体 PCP引起CA释放增加,而皮质纹状体谷氨酸通道则抑制CA的释放 动物试验表明,PCP所致的精神症状是由于CA的释放引起 DA与谷氨酸系统不平衡假说
2020/4/3
24
热点递质的研究(生化假说)
·DA D2、 D3 受体 ·5-HT 5-HT2A、5-HT2c受体 ·NMDA 受体 ·SIGMA 受体 ·5-HT2A/D2受体拮抗假说促成了数种新型 的、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发展,进一步 认识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
生化假说(一)
多巴胺(DA)假说 60年代提出,认为精神分裂症与中枢DA功能亢进有
2020/4/3
8
2020/4/3
历史回顾(2)
克雷丕林(Kraepelin, 德国,1896 ) 认为上述情况是同一疾 病不同类型,命名为早 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
9
历史回顾(3)
Bleuler (1911,瑞士)
知、情、意的不协调,是人格分裂 的表现
精神衰退不是必然的结局
争论性幻听 评论性幻听
思维被夺
思维被插入 思维被广播或扩散
强加的情感 强加的冲动 强加的行为
躯体被动体验 妄想性知觉
首级症状的诊断价值
2020/4/3
11
历史回顾(5)
Crow(英),Andreson(美)
Negative symptoms:
情感淡漠
意志缺乏
行为孤僻
注意障碍
Positive symptoms:
总 患 病 率 : 5.69‰ ( 1982 ) , 6.55 ‰ ( 1999) 我国约1600万(确切数字800万患者)
发病率:国内部分地区大致为0.11‰~0.35‰
主要的重性精神病,占住院患者的80%
终生患病率:6.55‰(1993年全国流调)
美国(1988):终生患病率为13‰
2020/4/3
4A症状:
Association disorder(联想 障碍)
Affective blunting (apathy) 情感迟钝
Ambivalence(矛盾观念)
2020/4/3 Autism(内向性)
10
历史回顾(4)
Schneider首级症状(first rank symptoms):
思维化声
DA的中枢通道:
黑质---纹状体(80%DA):和运动有关 中脑---边缘系统:阳性症状,(犒赏) 中脑---皮层:阴性症状和认知缺陷等有关。 结节--漏斗:泌(催)乳素分泌
2020/4/3
27
生化假说(二)
5-HT假说 精神分裂症可能与中枢5-HT功能异常有关,然而既往
有关研究结果一致性不高 5-HT2A受体与情感、行为控制及调节DA的释放有关 5-HT2A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与阴性症状的改善有关
家系调查 双生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
实验遗传学研究
连锁分析 基因组扫描
2020/4/3
15
遗传因素(二)
研究结果——遗传风险度 与患者血源关系越近,患病的风险度越高 一级亲属中约10%的发病危险性 双亲患病的子女50%的发病危险性 同卵双生子一个患病,另一个50%的发病危险性 患者病情越重,其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则
幻觉
妄想
2020/4/3
12
病因研究
100余年的研究表明,分裂症是由生物、心理、社会 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共同致病。 一、 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2.神经发育异常 3.生化研究 二、个性特征 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2020/4/3
13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模式
遗传因素(一)
遗传学研究方法 临床遗传学研究方法
(一)前驱期症状 (二)急性期或恶化期症状 (三)慢性期症状
2020/4/3
39
前驱期症状
心境变化: 抑郁、焦虑、激越、情绪不稳等 认知改变: 奇怪或含糊观念, 学习工作退化 感知觉改变(对自身或外界) 行为改变:如退缩,兴趣改变、猜疑、角色功能退
化等 生理功能改变:睡眠、食欲、精力、动机等
精神分裂症研究进展
(schizophrenia)
1
学习目标
1. 掌握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
2.了解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分型、预后特征 3.了解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病因学
2
内容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疗规范
2020/4/3
3
概述
概述(一)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 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 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
精神分裂症关系密切的候选基因: Dysbindin 1基因(DTNBP1) DAOA(G72) COMT基因 DISC
2020/4/3
19
神经发育异常
结构学的研究:在疾病早期,影像学检查即可发现脑 部病理性改变,脑体积(重量)在疾病发作时一般均 有下降。
进展性的脑结构损害(灰质减少,白质纤维排列紊 乱);进展性的认知损害。 儿童期就有认知和社会功能损害 由于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导致脑部改变的可能性较 小。
2020/4/3
17
遗传因素(四)
寄养子研究结果 采用将单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
子女由正常人抚养,或将正常人的子女由有精神分 裂症的病人抚养等研究均表明遗传因素的存在而环 境因素对其发病不起主导作用。
2020/4/3
18
遗传因素(五)
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精神分裂症不是单基因遗 传疾病,而是数个基因或数个基因组与环境相互作 用的结果。
2020/4/3
21
• 主要脑影像学检查异常的部位(结构)
大脑皮层灰质的缺失 杏仁核、海马、额叶,颞叶体积的减少 脑室容积增大
2020/4/3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