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贯彻《云南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云南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创建整洁、优美、安全、文明、和谐的城乡(镇)环境,促进城乡(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结合文山州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在本州城乡(镇)规划区内实施建设、经营、管理和享用城乡(镇)公共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乡规划区是指自治州内的县城、乡(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划定。
第四条城乡建设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节约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与管理并重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管理体制。
公众对城乡建设管理依法享有知情、参与、建议、批评和监督的权利。
第五条州、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建设管理的领导,将城乡(镇)建设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城乡(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入。
第六条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州行政区域内的城乡(镇)建设管理工作。
城乡(镇)建设、城乡(镇)规划、市政公用、园林绿化等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城建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职责。
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监、工商、公安、交通、水务、林业、卫生、旅游、邮政、通信、电力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城乡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对在城乡建设管理中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州、县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章城乡(镇)建设专业规划管理第八条州、县人民政府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置规划管理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镇)规划工作。
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接受州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乡(镇)设置规划建设管理派出机构,在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监督下,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规划建设实施管理。
第九条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镇)总体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组织各有关主管部门编制相应规划区域内的城乡(镇)道路、供水、节水、排水及污水处理、供气、供电、公共客运、教育、商业服务网点、集贸市场、人民防空、消防、防洪、邮政、通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垃圾处理、防震减灾及其他关系公共安全的各类专业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编制城乡(镇)建设专业规划,必须从城乡(镇)风格、风貌,道路、建筑、景观、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突出当地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名居应加强保护,编制保护规划。
编制城乡(镇)建设专业规划应当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经建设和有关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并报送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城乡(镇)建设专业规划经批准后必须在30日内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并报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经批准的城乡(镇)建设专业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同意,依法按原审批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并备案。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经批准的专业规划。
建设和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城乡(镇)建设专业规划的要求,对城乡(镇)道路、桥梁、广场、供水、供气、供电、路灯、绿地、停车场、公共客运、应急场所、节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环境卫生、垃圾处理、消防、防洪、防灾减灾等市政公用设施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建设单位应当加强社区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市政公用、办公场所等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三章市政公用事业第十二条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权限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审批。
州级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由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审批。
投资50万元以上的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必须进行公开招标,实行工程监理制、工程安全监督制和市政工程质量监督制。
第十三条城乡(镇)规划区内的供水、排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消防等依附于城乡(镇)道路的各种管线、杆线、绿化等设施和公共交通站台的建设计划,应当与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相协调,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与城乡(镇)道路同步建设。
县城新建、扩建、改建的主次干道应当设置地下公共管沟,已建成公共管沟的,相应管线应当进入地下管沟;已架设的各类空中管线应当逐步改造为入地铺设。
乡(镇)地下公共管沟应当统筹规划,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实施。
第十四条城乡(镇)商业区、医院、学校、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和居住区,应当配套建设残疾人无障碍设施。
主次干道的人行道应当设置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并保障其安全畅通。
第十五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城乡(镇)道路交付使用后5年内、大修的城乡(镇)道路竣工后3年内不得挖掘;因特殊情况确需挖掘的,必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限期完工,恢复原状。
经批准占用或者挖掘城乡(镇)道路的,建设单位必须在占用或者挖掘前10日向社会公告,并按规定数额向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预交道路占用费或者道路挖掘修复费,方可动工;按期完工恢复道路原状,经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据实结算道路占用费或者道路挖掘修复费。
第十六条城乡(镇)建设不得占用河道、滩地。
城乡(镇)规划的临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乡(镇)规划等有关部门确定。
沿河城乡(镇)在编制和审查城乡(镇)规划时,应当事先征求主管机关的意见。
第十七条国道、省道公路在城乡(镇)规划区内路段的建设、改造,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交通主管部门共同建设和管理。
第十八条州、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城乡(镇)燃气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经营许可审批,对燃气经营网点、燃气库设置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十九条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具备燃气安全设施和配备安全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安全经营制度,保证燃气运输、装卸、储存、灌装、销售各个环节的安全。
燃气经营企业不得擅自向无燃气经营企业资质证书或者燃气换瓶点、气化站经营许可证的经营性单位或者个体经营者转让、销售燃气。
第二十条城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同级水务、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和从事一切污染水质的活动。
第二十一条县城实行统一供水,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
保证供水正常,用水安全。
供水企业应当保证城乡(镇)居民生活正常用水,供水计量水表安装到户,并根据价格主管部门审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
乡(镇)可根据实际确定具体供水方式。
第二十二条城乡(镇)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同期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
再生水利用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
建设资金应当纳入工程总概算;未纳入同期建设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已建成投入使用但未按规定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建设工程,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建设单位建设配套再生水利用设施。
第二十三条在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排水设施应当采用雨污分流,并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河道上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
确需在河道上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的,应当在向环保部门报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之前,向水务部门提出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的书面申请。
第二十五条公共厕所、单位厕所和居民住宅厕所的粪便应当经贮(化)粪池处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系统。
第二十六条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消防要求和标准设置消火栓等消防设施,畅通消防通道。
城乡(镇)商业区、医院、学校、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和居住区,必须设置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并确保设施完好,通道通畅。
第二十七条禁止下列危害市政公用设施的行为:(一)擅自移动、损毁、拴拽路灯杆、道路和河堤护栏、交通隔离栏、交通信号灯和标志牌等市政配套设施;(二)擅自在城乡(镇)道路修筑道路出入口或从人行道路沿铺设坡道设施;(三)擅自拆除、迁移、改动市政照明设施、绿化给水设施,搭接市政专用照明电源、绿化给水水源;(四)擅自在城乡(镇)道路、桥梁、河堤、广场实施挖掘、设置各种管线、设施;(五)在城乡(镇)道路上拌和混凝土、砂浆、打砸硬物、石块、碾压炉灰、铁板、拖拉钢筋、燃火焚烧、焊接和机修作业;(六)向给排水管网及检查井、落水口内倾倒有毒、易燃、易爆和未达到排放标准的粪便、垃圾、泔水,覆盖窨井盖或设置堵塞物;(七)机动车在人行道上行驶或在非指定地点停放;(八)其他损坏、占用市政公用设施的行为。
第四章城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第二十八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城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城市公共客运规划,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配套设施和路线、站点设置。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城乡(镇)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信号灯的设置。
第二十九条城乡(镇)交通实行公交优先,重点发展大载量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控制出租车。
建设城乡(镇)道路应当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和配套设施。
公路营运车辆必须进站归点经营,不得沿街慢行兜揽乘客,随意停车候客。
出租汽车不得在城区主要道路两侧随意停车上下乘客,不得在公交车站台和出租车招呼站内停车候客。
禁止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微型车等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车辆从事城乡(镇)运输经营活动。
第三十条城乡(镇)内的各种车辆必须进入停车场或划定停车点停放,不得在非指定地点乱停乱放。
城乡(镇)道路部分路段,在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的情况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临时停车区域,供车辆临时停放。
商业区、医院、学校、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和居住区,应当配套建设完善的车辆停放场所,方便市民停放车辆。
业主或物业服务企业应当设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看护。
各停车场所应设置醒目的停车标志,经物价部门批准可对停放车辆收费。
第三十一条利用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运载、张挂广告物具沿街巡游进行广告活动,应当报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按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行驶,不得妨碍交通,影响市容。
大型载重货车和超载超限车辆不得进入城乡(镇)建成区道路行驶;大型货车或运载不可解体的物品超限的车辆确需进入城乡(镇)建成区道路的,应当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按指定的时间和路线行驶。
临时占用城镇道路、可通行社会车辆的公共场所举行活动的,应当经公安机关交通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进行活动。
临时占用其它公共用地举行活动的,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进行活动。
第三十二条从事城镇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和维护的专用车辆必须使用统一标识,在执行施工和抢险任务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保证其优先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