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染色质:结构:细致→粗糙,疏松→紧块
颜色:淡紫红色→深紫红色 核膜:不明显→明显 核仁:有(显著可见)→无(看不见)
一.血细胞的发育演变
各系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全部血细胞共分六个系统: 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系、 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
每个系统分为原始、幼稚、成熟三大阶段 粒系和红系细胞形态比较复杂,
6、分叶核粒细胞(10~20%)
大小:10~15um; 胞核:2~5叶,叶与叶之间由核染色质细丝或呈绳段样染
色质相连; 染色质:呈深紫红色块状; 胞浆:多,淡红色,有细小粉红色颗粒,因含特异性颗粒
不同,被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和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中幼粒
血细胞从原始细胞逐渐发育为 成熟细胞,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血细胞的发育演变
干细胞
祖细胞
原粒
原红
早幼粒Βιβλιοθήκη 早幼红中幼粒 晚幼粒
中幼红 晚幼红
(一)细胞体积
原始细胞随着细胞的逐步成熟,其体积逐 渐变小。
但巨核细胞系例外,细胞由小变大; 粒细胞中,早幼粒细胞比原粒细胞略大。
(二)细胞质
其幼稚细胞又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血细胞发育演变规律图
(一)粒细胞系统
粒细胞系统的各个阶段分为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颗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分叶核
粒细胞系统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
中幼粒(特异性颗粒)
嗜酸性 颗粒
嗜碱性 颗粒
中幼粒
中幼粒
4.晚幼红细胞(2.5 ~ 12.5%) 大小:7~10um,圆或椭圆; 胞核:较小,占整个细胞1/2以下; 染色质:固缩成紫红色团块状; 核仁: 无 胞浆:淡粉红色或粉红色性。
(1)细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系例外; (2)胞质的颜色:从深蓝色逐渐变成淡蓝或淡红色(粉红
色),淋巴细胞仍保持淡蓝色(嗜碱性)
(3)胞质的颗粒:从无到有,由少到多。
粒细胞系的颗粒由非特异性到特异性,可分为嗜酸性、 嗜碱性、中性三种颗粒。
红细胞无颗粒。
(三)胞核
大小:大→小(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形状:圆→凹陷→分叶(有的细胞不分叶,如淋巴细胞)
胞浆:染不透明深蓝色,不均,多无伪足,无血红蛋白出现 。
3. 中幼红细胞(6.7~20%): 大小:8~15um,圆或椭圆; 胞核:居中央,占整个细胞2/3~1/2; 染色质:紧密成块状,似打碎饼干,深紫红色; 核仁:无 胞浆:量多开始有血红蛋白出现,因含不等量血红蛋
白,可呈不同程度 的嗜多色性(呈灰蓝色、 灰红色或粉红色、红蓝色等)。 (碱性核糖体 与橙红色血红蛋白混合所致)
晚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杆状核
分叶核
分叶核
1、原始粒细胞(0~5%)
大小:10~20 um,圆或不规则圆形; 胞核:大,圆或椭圆,位于中央或稍偏位,占细胞3∕5~4∕5; 染色质:呈细砂粒状均匀平坦,如一层细砂,核膜薄,不明
显,淡紫红色; 核仁:2~5个,淡紫蓝色,小而清晰; 胞浆:量少,染均匀透明或不透明的淡蓝或深蓝色,无核周
嗜酸性晚幼粒和杆状核
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
分为2叶 呈“八”字状
嗜碱性中幼粒
嗜碱性晚幼粒
嗜碱性杆状核
嗜碱性分叶核
由于大量嗜碱性 颗粒散布在 细胞核上, 分叶状态 看不清楚。
总结
粒细胞鉴别要点:主要抓住颗粒、核仁、核染色 质。如Ⅰ型原始粒细胞无颗粒,Ⅱ型原始粒细胞 有少数颗粒(﹤20个),有较多核仁,染色质如 细砂粒状;早幼粒细胞出现了较多嗜天青颗粒和 淡染区;出现特异性颗粒,核仁消失,则为中幼 粒细胞;核稍有凹陷,核浆比例少于是1∕2为晚幼 粒细胞;而杆状核粒细胞核凹陷程度超过直径一 半者或核外缘呈高低不平结节;核分成2~5叶, 叶与叶之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为分叶核粒细胞。
淡染区; 颗粒:原始Ⅰ型无颗粒;原始Ⅱ型有颗粒(6~20个)。
2、早幼粒细胞(1~5%)
大小:12~30um,略大于原粒,圆或椭圆形; 胞核:圆或椭圆,多偏位; 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始粒细胞粗,开始有些浓集,排列
略紧; 核仁:可以残存或已消失; 胞浆:量增多,淡蓝或深蓝色,出现淡染区; 颗粒:出现大量略粗的嗜天青颗粒,颜色与核的色调一致,
粒粗大,呈小珠状,金红色、金黄色、蓝红色,有折光性 ,均匀布满胞浆;嗜碱性颗粒最大,大小不等,数目少, 排列零乱,呈深蓝色,易脱落,可覆盖在核上。
中性、嗜酸性、嗜碱性颗粒比较
4、晚幼粒细胞(4~10.8%)
大小:10~16um; 胞核:较小、小于是1∕2,常呈肾形、豆形、半月形、阔带形
或猪肠形等,核一侧开始凹陷,但凹陷程度不到核直径的 一半; 染色质:更粗糙,紧密,受色深; 核仁:消失; 胞浆:量较多,因含特异性颗粒的不同,被分为中性晚幼粒细 胞、嗜酸性晚幼粒细胞和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5、杆状核粒细胞(10~25%)
大小:10~15um; 胞核:多种形态,如s形、w形、v形带状核,凹陷超过核直
径的一半,核最宽处常不足最窄处的2倍,但核最细部位 不见丝状;
染色质:浓集成山丘状,呈深紫红色;
胞浆:量较多,淡红色,因含特异性颗粒不同,被分为中性 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和嗜碱性杆状核粒细 胞。
形态不规则,圆形或三角形,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早 期早幼粒细胞出现的颗粒较少,后期颗粒较多,甚至盖于 核上或聚于核的周围。
原粒I型 II型
早幼粒
3、中幼粒细胞(5~15%)
大小:10~18um; 胞核:圆或椭圆,偏位,占细胞1∕2~2∕3,可有一侧变平或稍
凹陷,核膜清楚,呈淡红色; 染色质:呈粗粒状,常有凝集感或呈小碎块,但较均匀; 核仁:消失; 胞浆:丰富,淡蓝或淡粉红色,出现淡染区; 颗粒:中性颗粒细小而密集,呈淡红色,粉沫状;嗜酸性颗
(二)红细胞系统
1.原始红细胞(0~1%) 大小:15~20um,圆或椭圆瘤状突出; 胞核:较大,圆或椭圆,位于中央或稍偏 位,核膜增厚; 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深紫红色; 核仁:1~2个大小不均,暗蓝或淡蓝;平坦。 胞浆:量少,呈腊笔画样深蓝色,边缘着色深,有核周淡染
区,无颗粒,偶有伪足突起;
早幼红(1%) 大小:8~18um,圆或椭圆; 胞核:圆或椭圆,;占整个细胞2/3以上; 染色质:较粗粒状或密集小块状,不均,深紫红色; 核仁:模糊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