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度报道写作

深度报道写作


要对大量的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有分 析、有思辨、有揭示、有预测。
(4)体裁的综合性 (5)深度报道只是一种报道方式。而
不是一种独立体裁,各种题材都可做 深度报道。
三、深度报道的类型
(一)单一型式深度报道: (1)提出问题型。只提出问题,并不 给以明确的解答。但这种问题必须是 具有普遍意义的、同时又不是众所周 知的,而往往是众所忽略的、深层次 的问题。这种问题提出本身,就具有 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例:《读三本, 还是读职院?》


典型报道(包括典型人物和典型集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推出过许多人物和 集体典型报道:焦裕禄、孔繁森、邱娥
国;好八连、航天人等。
(5)对比揭示型

用一好一坏的两个新闻事件加以对 比,揭示一个重要的道理。
(二)集合型深度报道:
多篇报道集合在一起或多种事实排列在 一起,可以使新闻报道获得一个新的高度 和深度。
2、站位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视野开阔
能够进行深度报道的新闻一般在题材的重要性、 显著性、时新性上都比较突出,事件本身就具有 强烈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因此写作深度报道的 首要条件就是善于判断什么样的新闻题材适合做 深度报道。一般而言,突发性事件由于时效性的 限制,很难做出深度报道。反而是新闻背后的新 闻、或者是问题新闻在探究其深度的原因时,往 往能进行深度报道。
重山。”
4、准备详实的材料
深度报道由于是较重大的新闻题材,一般就不 是一言两语就能把话说清楚,它往往是大主题下套 着小主题,每一个层次都有详实的数据、材料作为 客观事实的支撑。这就要求在采访时就要把事件的 来龙去脉弄清楚,尤其是对于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 查证详实。必要时在写作中还需进行回访,查证必 要的数据、人名、地名等。只有有了详实的材料, 报道才有血肉的支撑,否则就会有空洞之感,难以 写成深度报道
记者的视野决定格局,高度决定 深度。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 《人民日报》要求记者站在天安门想 问题,到田间地头找感觉; 1994年穆青、冯健到苏南采访,抛 开许多常规题材写出《苏南农村第三 波》。
例《苏南农村第三波》
采访中的素材很多:
“泥腿子”成长为企业家、外向型经济发 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乡村科 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等,都可以写出有力度 的报道。 他们通过更高层次的思考,把目光投向 几亿农民的命运这个更大的选题—— 一波、70年代造田; 二波、80年代造厂; 三波、90年代造城。

(2)分析解释型。对于某些新闻事实,
一般人不易理解其新闻实质、意义、 发展趋向等,新闻报道给以充分的分 析与解释,使受众从中受益。 如嫦娥二号升空,一般人对于这样过 于专业的新闻事件很难理解,媒体在 报道中,通过专业人士分析与解释, 最后使受众了解。

(3)综合概括型 对众多事实进行整理、归纳,使一团乱麻变得 条理清晰。比如有关电信诈骗的事件很多,东 一个、西一个,如果给以综合概括,归纳出几 种典型的识破诈骗的技巧,集中告诉受众,人 们就能引以为戒。 (4)典型传播型 新闻报道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一个典型新闻事 件加以解剖、深入分析,能够起到震撼的结果。 例:增城区新塘镇国际牛仔城为何能形成?
1、深度报道首先能够选择与判断出进行深度 报道的新闻题材。
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由于受到时效性的严格限制,
不适合进行深度报道;反而是突发性事件的延伸
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等具有复杂性、曲折性、
重要性的新闻题材适合深度报道。
2、深度报道的灵魂在于确立好新闻主题、 选择适合的新闻结构,占有翔实的新闻 材料。 3、不能把一个消息题材拔高到深度报道 去写作;也不能井底观天、忽视新闻事 件的内在价值而浪费了一个值得受众期 待的深度报道题材。 4、深度报道需要记者积累深厚的社会知 识。
一、深度报道的定义:
深度报道(亦称深入报道),是指
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
追踪其来龙去脉,解释其实质意义或
预测其发展前景的一种深层次报道方
式。
深度报道与一般新闻区别及受重视原因
一般的新闻,常常报道事实的片段或概貌,常常
报道一个侧面,一朵浪花。这种一事一报的短平快
新闻,简洁明了,让受众迅速了解事件的新闻点,
(1)连续报道
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 内持续进行的报道。适用于反映正在发展 过程中的事物、正在进行的事件,或其他 较重要的题材。例:清远农村土地流转连 续报道
(2)系列报道
即对于典型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从不 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用不同的 体裁与形式进行的一系列报道(消息、通 讯、评论、图片、背景链接、专访等一起 上)。逐步展开,逐步深入,点面结合, 给受众以重磅炸弹式的深刻印象。
不仅要听决策层的声音,还要深入基 掌握最真实的情况。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范静宜 例:《看帐看出个假模范》 (1962年,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到河北遵化县 采访粮食生产) 《“情况属实”也有漏洞》 (1982年夏天,新华社南振中到宁津县采访 敬老院五保户)
深入现场,反映实际
禁止“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 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
5、敏感睿智,迎难而上
深度报道由于是重大题材,往往新闻的 看点在于那些不是那些一眼能让受众看到 的事实,而是那些隐蔽的、复杂的、为人 所不知的新闻事实。这就要求记者的敏感 与睿智,这样才能挖到新闻材料。 深度新闻报道具有一定难度,因此也需 要记者具备相关的社会知识和记者的职业 操守,迎难而上。
总 结
取得轰动效应。但是,由于以下原因,受众也需要
深度报道的新闻。
(一)人们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对于信息 的变化不仅仅要求短平快,也要求其 深度与高度;
1、以求新闻信息从表层向深层发展 2、从事件型向问题型发展; 3、从单一型向密集型发展;深度报道正 是符合了大众的需求应运而生。
(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 性,要求新闻有更深、更高 的角度。 (三)当今人们主体意识的发展, 求知欲望的增强,使人们认 识上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二、深度报道的特点
(1)题材的重要性。
只有重大新闻事件,或与大众利益密切 相关的问题,或是社会上议论的热点等等, 才有必要做深度报道。
(2)全方位挖掘,及材料的详尽性
从事件的起因到结束,时间、空间、微观、 宏观,多层面、多角度来叙述整个新闻事 件。和充分占有材料,才有深度。
(3)内涵的深刻性
3、挖掘深度,深入基层
深度报道由于是比较重大的新闻题材,其核心在 于深度,一般就不是一言两语就能把话说清楚, 它往往是大主题下套着小主题,每一个层次都有详 实的数据、材料作为客观事实的支撑。这就要求记 者在采访时就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尤其是 对于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查证详实。必要时在写作 中还需进行回访,查证必要的数据、人名、地名等。 只有有了详实的材料,报道之深才有血肉的支撑, 否则就会有空洞之感,难以写成深度报道。
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可细分为两种:
纵深式系列报道:即抓住一个问题深入挖掘 新闻背后的新闻,逐步呈现事件的全貌。
并列式系列报道:即对一个新闻事件的不同 侧面,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 通过这种多方面的展示,以便受众判断和取 舍
四、写作方法
1、选取重大报道题材。
能够进行深度报道的新闻一般在题材的重要性、 显著性、时新性上都比较突出,事件本身就具有 强烈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因此写作深度报道的 首要条件就是善于判断什么样的新闻题材适合做 深度报道。一般而言,突发性事件由于时效性的 限制,很难做出深度报道。反而是新闻背后的新 闻、或者是问题新闻在探究其深度的原因时,往 往能进行深度报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