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变化是万物的常态,人类社会也是在变化中发展进步。
事物变化有两种方式:渐变与突变,在人类社会里就是改革与革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周期性的,当渐变的改革不能继续的时候,革命就必然会来临。
虽然改革与革命都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过程,改革体现了社会的存在意义,革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意义。
改革
改革是内在动力驱动,是主体主动的更新改变;革命是外在动力驱动,是主体被动的消亡过程。
改革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改革史。
古今中外包括少数民族,都有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如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性质,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
还有我国20世纪的改革开放,同样属于改革范畴。
改革实质
由于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原因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革命
革命是使权力或组织结构发生变革的活动,通常意味着政治制度的改变。
革命的进程一般比较迅速,速度相对于演变或者改革快得多。
革命的定义
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
革命的内涵
第一,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一般说来,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两极分化的加剧,人民生活的急剧恶化乃至极度贫困化,就会引起阶级矛盾、冲突和对抗的激化,必然引起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文化危机和社会危机,进而引起革命。
第二,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进步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推翻原有的不合理的统治制度,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目的。
毛泽东也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报告》中指出:“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
第三,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
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政治行动,因为它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决定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到达一定程度,就会迎来一场社会革命。
革命的原因
任何一场革命的爆发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
大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1、经济原因,如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就会要求推动生产关系来适应这种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如统治阶级的黑暗与腐朽,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3、思想方面,如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思想解放运动等
改革与革命的辩证关系
改革就是在事物的内部进行调整,事物本身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而革命是消灭旧事物,创立新事物。
如果运用矛盾分析的原料进行论述。
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且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改革就是在不改变事物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况下,缓和矛盾主次方面之间的对抗关系。
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改变,所以事物的本质并没有变。
革命就是改变了矛盾主次方面的平衡,甚至矛盾主次相互转换,导致事物本质的改变。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一、在含义上:改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而革命是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
二、从程度上: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革命只有一种局势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更!
三、从内容上看,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此些的彻底变更,
四、从性质上看,改革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而革命也包括这些!
五、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六、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七、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八、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改革与革命的联系
改革和革命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
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真像水和油那样界限清晰,有时候疾风暴雨的革命也会演变成一场和风细雨的改革。
他们的联系在于:
1、他们都是通过某种手段和措施来改变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目的都是为了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不过一个是局部调整,一个是根本性调整;
2、改革失败往往成为革命的前兆,如维新派的改良运动失败后,革命派便尝试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两者都会触动原有的统治秩序;
3、从性质上来看,都可能会带来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4、从方法上看,两者都有可能是暴力的,流血的,也有可能是和平的。
改革有流血的,如晚清的戊戌变法;改革也有不流血的,如英国的光荣革命。
5、都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
如何评价革命和改革
革命确实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一定条件下,改革也可起到某种变革社会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具体到一个国家,革命不是万能的,革命后须借助改革措施才能维护革命成果。
而改革也不完全排弃革命,一些国家的改革往往是以暴力为基础,如德国、日本,先是经历过一段暴力改革派得势后,才推行改革措施。
通常情况下,在改革过程中,不发生政权转变。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动荡,对生产力破坏小,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改革对旧制度改造力度弱,保留的旧残余多这正是德国、日本、俄国封建残余多的原因所在,也是后来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之一。
具体到一个国家的变革,要采用革命方式或改革方式,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外部环境。
一般情况下,新旧矛盾突出,资本主义发展充分,资产阶级实力雄厚的,往往会发生革命。
反之则发生改革。
当一个国家内部须以革命方式才能解决问题,而条件又具备时,为鼓吹改革以抵制、反对革命是不对的;相反,如果需要采取改革方式解决,且不具备革命的条件,却硬要采取革命方式,也是不可取得。
对革命、改革的得失应实事求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