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
小篆
(1)目的: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
(2)意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 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 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 的交流与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圆形方孔钱
改变了以往 币制混乱的状况, 有利于国家对经 济的管理,促进 各地经济的交流。
畿府 治 宫殿 安 营建
地方:郡县制 郡县制: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 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的实行,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 的基本模式。
大权独揽 皇帝 任免官员
御史大夫
诸卿
监察
中央具体政务
丞相 行政
太尉 军事

郡守、郡尉、监御史
行政 军事 监察
县 县令/长 地方具体政务
为加强对全 国的统治
(3)地方: 郡县制
大权独揽
御史大夫 监察
皇帝
丞相 行政
任免官员
太尉 军事
中央官制
郎卫 太 宗 廷 治 少 典 奉 中 将
中尉 仆 正 尉 粟 府 客 常 尉 作
令 宫 宫 皇 司 内 工商 民 祭 京 少
宫廷 门 廷 室 法 史 税务 族 祀
警卫 卫 车 事 刑 农赋 皇室 外 礼 戍 马 务 狱 财政 财务 交 教
成效最大 各国掀起自上而下 的变法运动
封建经济的发展
公元前260年的秦国:
2.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前221年 3.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4.原因: ①统一大业,顺应人民愿望
②商鞅变法,封建改革彻底 ③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
秦灭六国时间一览表
国名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攻灭时间 前230年 前228年 前225年 前223年 前222年 前221年
背景
秦灭六国 过程
意义
皇帝制度
秦统一 确立中央集 中央 三公制度
中国
权制度 地方——废分封、行郡县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巩固统一的 统一度量衡
措施
统一车轨、修路开渠 修筑长城
课堂练习
• 秦朝建立的时间是 ( D )
A.公元前260年
B.公元前356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1年
• 下列各项属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 理解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背景、时间 和意义。
• 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的统一措施。 • 知道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新课探究
一、秦灭六国
1.秦灭六国前的社会形势: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诸侯势力强大,“两制” 渐渐崩坏
(春秋)
诸侯割据混战
秦的统一
秦商鞅变法 (战国)
①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丞相分管行政
③太尉分管军事 ④御士大夫分管监察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 列举出秦朝行政系统里中央机构的官职名称。
(1)分管行政——__丞__相___。 (2)分管军事——__太__尉___。 (3)分管监察——__御_史__大__夫___。
5.秦朝建立 (1)时间:前221年
(2)都城:咸阳 (3)人物:嬴政(秦始皇帝) (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
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形势图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至高无上,大权独揽
丞相(行政) (2)中央: 太尉(军事)
御史大夫(监察)
度[长度] 量[容积] 衡[重量]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上:车同轨,修筑全国道路;开凿灵渠
使秦朝的陆路 交通四通八达
便利了南北 的水运交通
灵渠在今广西兴 安境内,全长30余千 米,是世界上现存最 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 溉功能。
灵渠
4.民族关系上:北修长城抗拒匈奴
长城
结构梳理
里 亭 乡 基层具体事务 地方官制
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帝自称“朕”;命 令称“制”或“诏”, 印称“玺”。
皇权 成为秦王朝政治 独尊 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
皇帝 权力高度集中的
皆决于上”
至上 标志。
“朕为始皇帝。后世 以计数,二世三世至 于万世,传之无穷。”
“家天下”的皇位 皇位 继承制是君主权力 世袭 集中的另一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