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此作业得分94分仅供参考)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家兔的基本手术操作。

2、观察血液凝固的现象。

3、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态,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

2、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等三个阶段。

3、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家兔。

2、实验器材与药品:哺乳动物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5ml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
试管9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肝素,草酸钾,0.025mol/L的CaCl2溶液,肺组织悬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和观察项目
1、动物手术
(1)将家兔称重后,按5ml/kg的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

(2)麻醉完成后将家兔以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将颈部被毛用粗剪剪去。

(3)在颈部腹面正中从甲状软骨水平向后至胸骨上缘做5-7cm的纵行切口,一次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肌肉及气管表面结缔组织直至暴露气管。

分离气管,行气管插管术。

(4)分离一侧的颈总动脉,将颈总动脉游离2-3cm,穿双线备用。

用其中一线结扎劲总动
脉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闭。

用眼科剪在颈总动脉靠近远心端结扎线处剪一斜口(约45°),将动脉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内约1cm,用另一线结扎,已备取血。

2、实验准备按结果记录表准备好8个试管,并对人员进行分工。

3、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入个试管中,每支试管采血约15ml。

注意及时记录采血完成时间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所有试管加入血液后都要充分摇匀。

4、理化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其结果观察
接触面粗糙程度、温度以及试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各试管内血液凝固所所需时间。

在每支试管采血完成后开始计时,每隔30s将试管轻轻倾斜1次,观察试管中的血液是否凝固,发现血液呈凝胶状不再流动时停止计时,以此得到各试管血液凝固所需时间。

在本实验条件下,超过30min血液未凝可视为“不凝”。

五、实验结果
表 1 不同理化环境中血液凝固的时间
编号实验条件凝血所需时间
1 无(对照管)4’02”
2 加少许棉花3’10”
3 用液体石蜡润滑试管内表面8’30”
4 置于冰水混合物中5’43”
5 置于37℃水浴槽中3’49”
6 加肝素8U 不凝
7 加2%草酸钾溶液1-2ml 不凝
8 加肺组织液0.1ml 1’49”
六、实验讨论与反思
1、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有哪些,他们影响血液凝固的机制是什么?
1)血凝加快:棉花作为异物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肺组织液悬液中的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适当升温使酶促反应活性增加;
2)血凝减慢:液态石蜡使试管壁变得光滑,不利于凝血;冰水混合物使酶促反应活性降低;草酸钠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使促凝血的钙离子被消耗;肝素带强负电荷,使凝血过程受到干扰。

2、三支加入血浆的试管中,第一管与第二管的凝血时间有何差别?第二管和第三管有何差别?
第二支(棉花)比第一支的凝固时间较短,第三支(石蜡)比第二支的凝血时间明显增长。

3、关于实验操作:
1)在兔子耳缘出的多次麻醉造成麻醉剂从其他针孔漏出,麻醉不彻底;
2)实验器具应提前检查,采血用的玻璃针筒密封性不佳,使实验试管中的血液均多于1毫升且不完全相同,使测量凝血时间受到影响;
3)实验前分工不甚明确,使解剖过程拖沓,数据记录不准确,没有完成尿道插管。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