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设计说明1、工程概述拟建工程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规划道路宽为26米(人行道5m+车行道16m+人行道5m)。
本工程根据道路规划走向,拆除道路红线内西侧半幅范围内原有构筑物,新建水泥砼路面车行道及人行道。
本工程设计道路宽14m(人行道2m+车行道12m),长约197.903m;桩号为K0+010.000~K0+197.903,单向3车道。
2、设计依据1)工程委托书。
2)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相关规划设计文件3、技术规范及标准3.1主要技术规范及指引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020-2006;6)《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 36-2006;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8)《广州市迎亚运市政道路大中修项目广场及人行道建设管理指引》;9)《广州市市政园林局迎亚运市政道路大中修工程管理指引》;10)《广州市人行道无障碍设施设置细则》;11)《城市道路检查井盖井盖技术规范》DB31/T 324-2004;1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及其余相关规范、规程及标准等。
3.2主要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2)《公路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4)《混凝土及预制构件质量控制规程》CECS40-92;5)《给排水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4、改造原则及内容1)根据规划红线及规划中心线进行平面线形设计,在路口处与周边路网接顺。
2)根据现状道路地面高程及该区域防洪排涝要求,结合现状进行综合拉坡设计,避免大填大挖;3)原则上路拱横坡单向1.5%(东向西),人行道横坡向内1.0%,施工时按现场实际坡度接顺;4)与相邻地物高差超过0.5米设置挡墙;5、工程设计15.1设计标准项目单位规范值设计值备注道路类别城市次干路计算车速km/h / 20道路宽度米14 半幅路面设计基准期年20 20 水泥砼路面路面设计荷载BZZ-100桥梁设计荷载/路面横坡% 1~2 1.5停车视距米≥ 40 >40高程系统广州城建高程系统坐标系统广州城建坐标系统净空米>4.5 >4.55.2平面设计根据规划局提供的道路规划设计要点进行平面线形设计,在路口处与周边路网接顺。
详见道路平面图。
5.3纵断面设计根据现状道路地面高程及该区域防洪排涝要求,结合现状进行综合拉坡设计,避免大填大挖;交叉口路段一般按照现状与被交道路接顺。
纵坡主要技术参数见下表:纵坡设计参数表计算行车速度40km/h参数规范规定设计选用最大纵坡度(%) 6 2.086竖曲线最小半径(m)凸型600 810.403凹型700 2594.7竖曲线最小长度(m)35 28注:因现场地形限制,部分要素不能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5.4横断面设计横断面形式见下图:本次设计道路路幅宽14m:2.0m(人行道)+12m(车行道)。
道路机动车道路拱横坡设计值为单向1.5%,人行道横坡设计值为1%。
5.5路面设计25.5.1车行道路面结构设计1、车行道采用水泥砼路面结构,总厚度54cm:土路基(整平压实后)+4.5%水泥碎石稳定层15cm +5.5%水泥碎石稳定层15cm+C35水泥混凝土板24cm。
2、主要技术要求:1)C35水泥砼要求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小于4.5Mpa,集料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碎石),砂的细度模数不小于2.5,水泥用量不小于300kg/m3。
2)5.5%水泥稳定碎石要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4%水泥稳定碎石层要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5Mpa。
水泥掺量,根据实验具体确定。
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或19mm,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不大于5%,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
水泥稳定碎石要求采用机械集中拌和,分层摊铺碾压,每层厚度为15~20cm,压实度不小于98%。
碾压成型后应注意养生,避免曝晒。
水泥稳定类集料级配如下表层位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 19.0 9.50 4.75 2.36 0.6 0.075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基层100 68~86 38~58 22~32 16~28 8~15 0~3次干道、支路基层100 90~100 60~80 29~49 15~32 6~20 0~55.5.2人行道结构设计7.5.2.1、人行道结构设计人行道铺装总厚度24cm, 由上至下依次为:1、6cm厚彩色环保砖(30×15×6cm)。
强度要求:抗压强度不小于Cc40,抗折强度不小于Cf4.0,防滑等级为R3,相应防滑性能指标BPN≥65。
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其相关行业技术标准。
2、3cm厚M10水泥砂浆座浆。
3、15cm厚5.5%水泥石粉渣15cm(压实度≥96%)。
5、压实土基。
土基抗压回弹模量E0≥30MPa,压实度≥90%(重型标准),土基回弹模量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盲道砖采用中黄色人造花岗岩导盲砖(30×30×5cm),人行道侧石采用C30水泥砼侧石(100×15×30cm),平石采用C30砼平石(100×25×12cm)。
7.5.2.2、主要技术要求a、小半径路口处理:小半径的路口、转弯位,侧平石必须切成梯形进行安装,同样,无障碍通道下沉渐变段的侧石,也应该切出斜角,不得出现大块三角形、扇形的填缝料,较大半径的弯位,可允许不用梯形侧平石,但必须使用25cm长度的侧平石进行安装,以令弯位圆顺。
b、侧平石的接缝要求控制在0.8cm以内,并用Φ6mm光圆钢筋勾出凹缝;同时,平石与侧石间的接缝要求控制在0.5cm以内(尽量紧靠);填、勾缝后要注意把溢出缝周的填缝料抹干净,填缝料不得扩散和污染侧平石。
c、对路口、管线密集、有车辆进入和停车需要或压路机难以碾压施工的人行道,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改为15cm厚C25砼基层。
5.6路基设计本项目对路基的设计要求如下:5.6.1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
路床顶面土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5.6.2路基边坡填方为1:1.5,挖方边坡为1:1。
35.6.3路基各层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路基压实度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压实度(%)填方0~30 ≥96 ≥9530~80 ≥96 ≥9580~150 ≥94 ≥94>150 ≥93 ≥92 零填及挖方0~30 ≥96 ≥9530~80 ≥96 ≥955.6.4 路床填料应均匀密实,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路床顶面横坡与路拱横坡一致。
填方路堤路基填料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有机土、草皮、生活垃圾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
路基各层填料强度要求见表。
路基填料强度指标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mm)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填方路基0~30 8 6 10030~80 5 4 10080~150 4 3 150>150 3 2 150 零填及挖方0~30 8 6 10030~80 5 4 1005.6.5路基表层处理,在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后,应碾压密实,压实度大于85%。
5.6.6路基范围内管道沟槽回填土的压实度不小于上述土质路基压实度的规定。
5.7附属设施5.7.1无障碍通道1)、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
2)缘石坡道的宽度要与整个路口或者斑马线等宽,对于全路口宽度的缘石坡道,下沉渐变段的侧石应设在直线段的最后一条,从转弯位开始全路口范围都是缘石坡道。
缘石坡道下缘应尽量与路面平齐,最大高差不能超2cm。
3)路口设置坡道的,为防止车辆随意驶入人行道范围,坡道口应设置车止石,车止石要求坚固美观,采用仿花岗岩材质,并配筋。
车止石高度为100cm,柱间距为120cm。
4)盲道应连续顺直,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人行天桥梯道口应设置提示盲道;当盲道进行方向遇到井盖或障碍物时,盲道的设置应采取以下其中一种方式进行处理:a、主干道统一采用装饰井盖安装装饰井,确保盲道顺直。
装饰井应具有防盗功能,4与人行道砖整体协调一致。
b、绕开障碍物接顺盲道。
根据障碍物所占人行道路面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c、盲道砖(包括行进盲道及提示盲道)统一采用300×300×50mm的块材,颜色采用中黄色;为突出盲道颜色,与盲道相邻的人行道砖的铺设不宜使用黄色的块材。
5.7.2装饰井人行道上的各种管线井上应使用装饰型井盖,各类装饰井应具有防盗功能。
各管线装饰井应结合现有城市人行道的特点,以与人行道整体协调为原则,在其上面铺设于所在人行道统一协调的人行道砖。
方形井应与人行道平行设置。
6、施工注意事项6.1沿路地下管线复杂,破除旧路、平整场地、路基开挖、路床碾压前,必须调查清楚地下设施的种类、尺寸、位置和埋深,并务必请相关单位派员现场监护和指导施工。
6.2相交支路须随坡随至路边,应保证路边路面排水顺畅。
6.3应做好试验路段工作,落实浅覆土管线的加固碾压、路床压实度、弯沉指标等,如有问题请及时通知设计人商议解决。
6.4施工前应复核已有道路高程及控制点坐标。
对不同单位、不同区段的施工,应注意高程及位置的核对、相互之间的衔接、配合。
6.5部分路段由于埋设排水管道,路基土受到管道回填的影响,施工时须采取相应措施以使路基符合使用要求。
6.6在道路起止点处应做好与原有路面的顺接。
开放交通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初期养护工作。
6.7道路施工应先进行侧平石施工工序,再进行车行道结构施工。
7、主要工程数量表道路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