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教案完美版
4、
研读展示文章。
5、作者读了哪些书,
5、结合自己亲身实际,向周边同学推荐一本书。
一、导入课文。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不错,读书给予我们知识,而知识又富予我们内涵。而读到好的文章,就犹如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读书生活。(板书课题和作者。)
7.作业。
课题:第1课《忆读书》主备人:课时:预习1+展示1时间:9.7
学习目标:1.整体感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掌握课文中的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理清记叙的顺序。
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问题预设或要求:
1、用用名人名句导入
2、四作者及其作品
3、
划出自己的疑点和难点。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自由朗读,思考。
第四部分(14~15段)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专题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并写下来?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
“在我十二三岁时”。
专题三:本文的主旨句是最后一段,作者说“读书好”是从哪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呢?
E.(9段)回忆了自己11岁时接触到《茶花女遗事》,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
F.(10段)回忆了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
2.(11段)总结一辈子“多读书”的情况及“读书好”的感受——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自已: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3.展示交流
文章分析: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自由朗读,思考。
专题一:给本文划分结构。
课文生动回忆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课文可以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总说。突出作者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作者开篇就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以看到作者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短短一句话抓住了读者,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气愤填胸:形容非常生气,愤恨。
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无聊:这里指精神无所寄托。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无病而呻:没有病却发出痛苦的声音,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
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指比喻堆砌词藻、内容空泛的诗文。
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例如:读中国古典小说,让作者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到“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了解到民族英雄怎样抗击外来侵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怎样从兴盛而转为衰亡。读外国小说,则让作者“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爱的哲学:童心、母爱、自然美。三、文章阅读
1.认真看文章,划出自己的疑点和难点。
2.合作解决生字词及释义
笸.箩()聊斋.()天罡.()朦胧..()()堆砌.()消遣.()寻觅.()读书好.().pǒzhāi gāng méng lóng qìqiǎn mìhǎo
津津有味(jīn):形容很有滋味、趣味
语文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课堂流程:
1.读课文。熟读注释中的生字,然后读课文,圈划生字、难字,再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句子,师徒或四人小组讨论。每组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写。
3.讨论专题。
4.展示交流。
5.拓展延伸。
6.达标检测。
①重要字词。
②关于作者。
第二部分(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部分先分说后总说,可分为两个层次:
1.(2~1O段)回忆幼时、少时自己是如何“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作者主要回忆了自己从认字开始,如何接触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及古典诗词的经历,并谈到了怎么会对外国小说产生浓厚兴趣的往事。
二、知识储备。
关于作者及其作品
冰心,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作品集:诗集《繁星》和《春水》被人称为“春水体”。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有散文集《再寄小读者》、小说集《超人》、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橘灯》等。
第三部分(12~13段)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1.(12段)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
2.(13段)总结要做到“读好书”的体会,那就是牢牢抓住个“比”字,有比较才有鉴别。
A.(2~5段)首先回忆了自己由一知半解到越读越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这件事,其间将《三国演义》与国文教科书在引人入胜方面作了比较。
B.(6段)回忆了幼时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自己作文很有帮助的事。
C.(7段)回忆了幼时阅读《水浒传》的过程,其间还将《水浒传》与《荡寇志》作了比较。
D.(8段)回忆了少时能背《满江红》、酷爱古典诗词的有关往事,并提及《精忠说岳》未能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尤其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总之,正如作者总结的一句话:“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