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物流业的产生、兴起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物流业的形成,也是现代产业不断演进和升级的产物。
作为一个将生产与销售连接起来的中间部门,物流为企业更快的将商品和服务传递到消费者手中,为消费者更便利地获得所需的商品和服务,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探索,物流从初期的实践,经过若干次发掘和科学技术的推动,终于出现了今天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局面。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将以全新的学科视角和产业形态立足于当代经济之林;现代物流产业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目前来看,对于物流的定义,国际上和各国的表述不一,而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在1998年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的国际化这一现实对物流作出的最新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高效低成本流通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联合国物流委员会也采用此定义。
二是日本早稻田大学阿保荣司教授给物流下的定义:物流是指有关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相结合,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隔离”,以及创造部分有形物质的经济活动,其中也包括一切有形或无形财物的废弃和还原。
具体地说,是指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物流的信息活动。
三是2001年4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一. 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物流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期发展阶段(1949~1965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尚处在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薄弱,并且出现了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
物流的发展刚刚起步,只是在一些生产和流通部门开始建立数量不多的储运公司和功能单一的仓库;运输业无论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都处于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搬运和仓储环节比较落后,物流业远远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初步建立了物资流通网络系统。
在物流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如组织定点供应、试行按经济区域统一组织市场供应等。
(二)停滞阶段(1966~1977年)1966年开始的“文革”动乱,使我国在经济、政治及其它方面造成了严重破坏,当然物流业的发展业同样受到了影响。
由此导致流通渠道单一,从整体上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甚至连原来的一些设施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然而,与此同时,国际上的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正在迅速地发展。
(三)较快发展阶段(1978~1990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以及物流业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尤其是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的发展较快,兴建了大量的铁路、公路、港口、码头、仓库、机场等,不仅增加物流设施,而且提高了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例如,水泥、粮食的散装运输、集装箱运输,并且开始建设立体自动化仓库等,尤其是积极有效地开展国内国际物流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我国加快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和技术。
中国物资流通学会于198 9年5月在北京成功地承办了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对我国物流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人们开始在观念上逐步改变了孤立的对待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信息情报等功能,转而开始以系统的观点对它们的作用进行考察。
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以运输为例,截止到1990年底,我国陆、水、空运输网线总长度有了较大增长,其中1/4以上是在这十余年期间建成的。
尤其是公路建设更为突出,已建成高速公路、汽车专用公路长达4000多公里。
这十多年来新建和改建的高速汽车专用公路超过了前30年建设总和的3倍。
(四)高速发展阶段(1991-今天)这一阶段正是我国进入“八五”、“九五”规划建设时期。
“八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8%。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物流体系与之相适应。
正因如此,国家为高速发展物流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例如,在“八五”规划中明确地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业作为重点,在此期间动工兴建的10项特大型工程中,物流业就占了5项。
“九五”规划时期,虽然我国经济出现徘徊,但是我国总质运量还是持续快速增长,1997年达到12.55亿吨,相应的货物周转量则达到了23337亿吨公里。
在此期间,我国也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建设,向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由于引进不少家用电器生产线和汽车生产线,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得到了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航运界也开始了全面关注物流业的发展,纷纷介入综合物流领域;多次影响较大的物流会议把整个航运界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物流这个延伸领域。
随着大型航运企业纷纷踏入物流业,我国综合物流业才终于真正地高速发展起来。
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物流业正稳步地走向现代化。
二、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展望目前,现代物流在我国大陆还处于初始阶段,已经形成一股发展的“热流”。
现代物流已被我国政府所重视,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2001年,现代物流首次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国家经贸委等国务院6个部委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
目前,从国务院有关部委到一些省市,现代物流已成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物流产业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得到了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各部门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在我国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
就我国目前而言,现代物流在发展中呈现出下面几种趋势已逐渐明朗化。
(一)物流作业的系统化趋势。
现代物流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和优化商品的流动,以达到利益最大或成本最小。
为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现代物流整合传统的作业领域,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越企业各部门的活动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来管理。
现代物流已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系统,从为社会提供采购、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
(二)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无论是在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还是在纯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活动都具有活动范围广阔、涉及部门众多,而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的特性。
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整个物流系统将实现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EDI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将使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条形码技术的普遍应用,则为物流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
信息技术已成为物流活动的核心,将会促使我国的物流业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
(三)物流企业的社会化趋势。
我国将经历一条从原有供应商或商单独建立物流中心到逐步转变为独立的投资者建立物流中心的发展道路,这样将会节约大量的社会流通费用,实现资金流的合理化,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循环的顺畅发展。
现代物流企业的社会化趋势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物流规模经济效益、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出现现代化综合性或专业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将成为普遍现象。
(四)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
不论物流产业如何高速发展,还是离不开仓储和运输等基本物流活动。
而仓储的现代化要求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并组织起高效的人、机、物三位一体的物流系统;运输的现代化则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
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是实现物流系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一体化趋势。
众所周知,通过疏通可以实现所有权的效用,而承担这种效用实现任务的,就是商流;经过商流,物质资料就会变更所有权。
物流解决的是物质资料从其生产地向其消费地的位移,它无法变更物质资料的所有权。
而信息流呢,它主要解决的是流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
在现代社会中,现代物流的功能将会逐步拓展,从而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综合形成物流的一体化集成,也即实现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一体化。
现代物流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成熟于欧洲,拓展于中国,这是世界现代物流历史发展的一条公认轨迹。
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越来越重视,随着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产业一定会以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赶超西方现代物流发达国家的水平。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阶段的分析,对今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物流物流业发展现状趋势展望物流业的产生、兴起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物流业的形成,也是现代产业不断演进和升级的产物。
作为一个将生产与销售连接起来的中间部门,物流为企业更快的将商品和服务传递到消费者手中,为消费者更便利地获得所需的商品和服务,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探索,物流从初期的实践,经过若干次发掘和科学技术的推动,终于出现了今天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局面。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将以全新的学科视角和产业形态立足于当代经济之林;现代物流产业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目前来看,对于物流的定义,国际上和各国的表述不一,而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在1998年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的国际化这一现实对物流作出的最新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高效低成本流通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联合国物流委员会也采用此定义。
二是日本早稻田大学阿保荣司教授给物流下的定义:物流是指有关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相结合,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隔离”,以及创造部分有形物质的经济活动,其中也包括一切有形或无形财物的废弃和还原。
具体地说,是指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物流的信息活动。
三是2001年4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一. 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物流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