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1.(2019广东揭阳一模)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西周晚期(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2.(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
这反映出(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3.(2019山东济南期末)下表为部分典籍中关于牛耕的记载。
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确信,汉代的赵过( )A.发明了牛耕技术B.是各种典籍虚构出的传说人物C.首创并推广耦犁D.为推广先进技术作出重要贡献4.(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下图是汉代画像石。
这反映了( )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5.(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
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
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6.《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7.(2019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8.(2019山东青岛一模)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
父子相袭……以为常俗”。
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9.(2019广东佛山二模)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
据此可知(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10.(2019山东济南二模)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
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C.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11.(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
这表明当时( )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构成和特点》上表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
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1.(2019广东揭阳一模)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西周晚期(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当时已出现土地私有化的趋向,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青铜铸造工艺精美,故C项错误;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故D项错误。
2.(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
这反映出(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答案 C解析材料仅涉及“自垦田”有所发展,不能得出“井田制已完全瓦解”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牛耕的推广,但无法体现“牛耕已经普遍使用”,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个体性质”“自垦田”,可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他生产作比较,不能体现个体生产成为主体,故D项错误。
3.(2019山东济南期末)下表为部分典籍中关于牛耕的记载。
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确信,汉代的赵过( )A.发明了牛耕技术B.是各种典籍虚构出的传说人物C.首创并推广耦犁D.为推广先进技术作出重要贡献答案 D解析根据图表中“用耦犁,二牛三人”“赵过始为牛耕”“赵过始教民牛耕”可知,不同典籍中均记载了赵过使用和推广牛耕技术,即他为推广先进技术作出重要贡献,故D项正确;图表仅反映了赵过推广牛耕技术,不能证明他是发明者,故A项错误;赵过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故B项错误;题干未明确体现赵过是耦犁的首创者,故C项错误。
4.(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下图是汉代画像石。
这反映了( )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答案 B解析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故A项错误;汉代画像石反映的是农夫用铁犁牛耕耕作,是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劳作状态,故B项正确;图片信息无法反映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汉初经济恢复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5.(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
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
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结合所学可知,户籍的划分是为了国家分等级征收赋税,故C项正确。
6.《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答案 A解析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与环境保护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国时期的经济状况,与士族制度的腐朽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与农业商品化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
7.(2019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从而促进了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皖江地区的社会环境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安史之乱”前就有,故不是“安史之乱”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8.(2019山东青岛一模)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
父子相袭……以为常俗”。
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大舰)辗转贩粜,以规厚利”可知,在南宋时期的两湖地区,稻米的商品化现象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商人的“垄断”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及了稻米商品化这一现象,不能扩大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商业的抑制,故D项错误。
9.(2019广东佛山二模)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
据此可知(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答案 A解析由“玉米、番薯、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可知,增加了粮食收入,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故A项正确;“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故B项错误;“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不属于农业技术层面,故C项错误;“16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统治政策逐渐走向封闭,不再开放,故D 项错误。
10.(2019山东济南二模)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
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C.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答案 C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状况,故A项错误;由材料“家家纺织”可知,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不是专业的手工工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家家纺织,赖此营生”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生活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内部分工是否明确,故D项错误。
11.(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
这表明当时( )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答案 B解析题干没有涉及矿工人数及生产规模,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可知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了矿工是“无籍流民”,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可推知这是一种资本主义萌芽关系,雇主与雇工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