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技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范式,由于教育技术一开始就受严密的逻辑科学及行为的影响,使得教育技术自身打上了“机械性、逻辑性、定量化”的烙印,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严密的程序操作和外部控制,使教学主体基本上丢失了自主性。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网络教学阶段,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造了条件,这就要求在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组织管理的程序化时,汲取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设科学的、人本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一、什么是技术主义1.关于技术纵观20世纪,技术这一术语不断发展变化着,到现在,已经包括了许多种类的技术:技术作为物体,象工具、机器、设备、武器、用具等等,指那些支持技术工作的物理设备。
技术作为知识,那些支持技术创新的知识。
技术作为行动,也就是人们的行为、技能、方法、过程、程序。
技术作为一个处理过程,从需要出发,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技术作为一个社会技术系统,综合地利用人力和其它物体。
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改变了社会的面貌。
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出了人类所能够适应的速度,给社会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改变。
因此对于技术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态度和思想观念。
例如,有些人对技术极为钟爱,因此就有技术偏爱论;有些人认为技术对人类的自由构成了威胁,因此就有技术威胁论。
技术主义是与技术决定论联系在一起的。
2.关于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塑造社会的力量。
技术决定论观点是关于社会变革的技术引导理论,将技术看作是历史的推动者。
根据技术决定论,某些特定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或媒体技术或更广泛的技术,通常是社会变革的唯一的或主要的前因,并且技术被看作是社会组织模式的基本条件。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象书写、印刷、电视、计算机等技术“改变了社会”。
最极端的看法是,整个社会的形成被看作是由技术决定的:新的技术在每个层面上改变着社会,包括社会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和社会中的个体。
至少,大量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被看作是由技术形成的,人的因素和社会的调节被看作是第二位的。
传播技术领域普遍存在着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传播技术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例如麦克鲁汉等都认为印刷媒体使得思维更有理性、更符合逻辑,善于抽象思维。
麦克鲁汉将不同媒体与特定认知结果相联系,这种观点被称为媒体决定论。
他将传播媒体和技术看成和语言一样,塑造和影响着人类的感知和思维。
比较适度的媒体决定论认为,媒体的使用对我们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情境。
极端的技术决定论认为特定的传播技术或者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一个充分条件(唯一原因),或者至少是一个必要条件。
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必然的或至少是有很大的可能性。
更为普遍适用的技术决定论则认为,传播技术是一种促进力量,但所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一定发生。
二、人本主义1. 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人本主义具有许多不同的意义,每一种意义构成一种人本主义,可以归纳为:文学人本主义文艺复兴人本主义文化人本主义哲学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一般包括对自由和自治的信念,认为人类有能力克服遗传、个人历史和环境的限制而做出有意义的个人选择,强调个体重要性以及特殊的人类需要。
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要素是:人性本善;个体是自由的、自治的,有能力做出自己的个人选择;人类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自我观念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有着自我实现的欲望;现实是由每个个体定义的;个体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他人负有责任。
人本主义的教育基于相类似的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自我实现的个体,人本主义的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能够快乐地过有意义的生活的个体。
人本主义教育首先考虑的是:发展感情方面的能力,形成情感需求,充分表达美,增强自我导向和控制能力。
人本主义教育者的本质特征是对感情的理解、尊重和接受。
2. 人本主义与教育技术19世纪末幻灯机出现以后,又先后有了电影、广播、录音技术,到了20世纪50年代,电视机、磁带录音机的出现,教学机器的发明,60、70年代,闭路电视、计算机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卫星电视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发和发展的重点。
到了90年代,对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系统成为教学开发和广泛应用的热点。
近几年,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
计算机网络为人们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教学从传统的密集型课堂教学走向了个别化、分散化、社会化和家庭化,不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还延拓了教学时空的维度,为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
这样学生就有责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容易全身心地把情感和理智投入到创造性学习中去,并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作出评价。
这基本上实现了人本主义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和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现、自我评价的目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允许学生自己学习,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一种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手段和目的相一致。
同时,由于现代教学技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教师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由传统的一味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咨询者。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达到人本主义尊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三、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之协调持人本主义观点的教育观察家们曾经认为,教学硬件设备在课堂中的广泛使用导致一种欺骗学生的倾向,好象学生不是人而是机器。
也就是说,技术的使用使教/学过程忽略了人性特点。
但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运用得当,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赋予这一过程以个性,从而也就使这一过程具有人性的特点,而这在以前被认为是不能达到的。
海涅克(R. Heinich)认为所谓的技术主义,其根源不在于使用了媒体。
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机器,那麽不管用不用教学媒体,他们都会一样地不把学生当人对待。
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基本公民权利和意愿的人,那麽不管用不用教学媒体,他们都把学生看作进行学习活动的人。
也就是说,是使用媒体的方式而不是媒体本身导致了把学生当作机器来对待。
换一种说法,就是重要的不是课堂中使用了什麽教学媒体,而是教师在使用媒体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处于某种压力下,高度忧虑的学生容易出错,学习的效率也比较低。
很多时候,对那些高度忧虑的学生来说,充满压力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很难取得成功。
假设运用教学媒体进行相同序列的教学,只有在学生需要时才使用媒体,那麽就可能减少环境带来的压力。
这样,运用媒体就能够使教学具有人本主义色彩。
与一些教育者的观点相反,海涅克认为,其实技术和人本主义可以各种方式共存或各自独立存在。
图2.8展示了技术和人文主义的四种组合方式。
下面是一些例子:图2-8 技术与人本主义之协调关系大学里的讲座,教授和学生之间很少或根本没有交互作用——技术水平和人本水平都很低。
由一系列模块组成的一门课,而每一模块又都是由作业目标、完成这些目标要用到的材料以及一种自我评价模式组成的——技术水平高,而人本水平低。
与范例B相似,但是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请教教师之后选定研究的课题。
在这一教学系统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定期的,比如讨论现在的学习情况和下一步应该研究什麽时——技术水平高,人本水平也高。
一个学习小组定期见面,讨论彼此共同的阅读作业——技术水平低,人本水平高。
这些例子都经过了很大程度的简化,仅用来展示上面所形成概念,但是它们可以作为分析人文主义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的基础。
这些例子说明教学过程的技术和人文主义水平可以很低,同样,也可以很高。
教学技术的运用并不排斥充满人本主义色彩的教与学的环境。
恰恰相反,教学媒体能够有助于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如果教学媒体在课堂中运用得当,而且运用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那麽随心所欲打开或关上的是机器,而不是学生。
技术—教育—人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初探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是近年来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发展最快的新兴学科之一,而且已成为跨世纪教育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生长点。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迅速扩展,传统电教插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并正在从教育的辅助地位上升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强有力的杠杆!这是对我国电教工作者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为传统电教向现代教育技术的历史转变和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条件和机遇。
我国的教育技术界怎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做的事情显然很多,但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更新教育技术观念,在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建设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本文仅想就教育技术学最深层的理论基础——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以及作为二者之内在统一体的教育技术观念对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指导作用,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求教于教育技术界的专家和朋友们。
笔者认为,这正是跨世纪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一、对技术本质的时代反思在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近几年从西方引入“94新定义”后,表面上似乎众口一词,但实际上对“94新定义”的理解和解释是很不相同的,甚至对本学科究竟应该叫“电化教育学”还是叫“教育技术学”都还存在着长期以来,我国教严重的分歧。
究其理论根源,显然在于技术观和教育观中的分歧。
1、技术哲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石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局限于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影视技术等自然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
近年来,不少教育技术学者开始较多地关注现代心理学、教学设计、系统科学,由此推动了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发展,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基础理论应该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因为这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并由此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技术观。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电教的内容、形式、功能、价值,在这样的历史变革面前,置身其中的电教工作者,首先应该更新的正是技术观和教育观,以及作为二者之内在统一体的教育技术观!有了正确的教育技术观指导,才能从千变万化的教育技术景观和五花八门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深刻、科学地把握教育技术学的本质及其演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下面,首先让我们从技术哲学的历史和理论视野中探讨一下技术观的演变发展及其对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产生的影响,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的电教工作者和目前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中很少谈论的话题和涉猎的领域,(笔者只见到98年第七期《教育研究》上李芒先生的一篇文章是论述此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