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大学出版社一年级心理健康下册(9-16课)公开课教案(完美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一年级心理健康下册(9-16课)公开课教案(完美版)

入学适应,懂得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掌握基本的校纪校规;
文明礼貌,宽和待人;
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1)教师布置练习要求。
(2)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能坚持下来的理由。
(3)归纳总结。教师总结能帮助坚持性提高理由的原因。
(4)强化。将原因归类写在黑板上或贴在墙上。请学生对照自己,把最影响自己的一些原因抄在作业本上,提醒自己要坚持下去。
时间:12分钟
可以把有助于提高坚持性的原因,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呈现出来、贴在墙上,便于大家参考。
2、面向全体学生。
在确定心理教育的内容时,在设计心理辅导活动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特别要给那些内向、害羞、表达能力差、不被人注目的学生提供教育与表现的机会。
3、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成长与发展,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与接受教育的动机,我们强行实施的教育必定由于学生的抗拒与冷漠而没有效果。同时,心理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助人自助",只有让学生成为这一教育过程的主体是,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工作中,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唱主角"。
(3)总结归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与身边的人发生一些冲突或矛盾。
时间:5分钟
课堂分享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要说出冲突双方的姓名。可以说某个同学等,避免在课堂上与当事人起争执。
聊天室
呈现后续的三个可能的发展情境,引导学生选择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处理策略。
(1)呈现教材内容:分别请三对学生,分角色朗读三个情境部分的文字内容。
(2)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和同桌或前后排的同学交流自己的选择或看法:你觉得东东和丽丽会怎么做呢?
(3)教师引导。教师朗读教材中“老师的话”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东东和丽丽应该怎么做呢?并鼓励学生在全班发言,交流自己的看法。
(4)总结归纳。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做错事,即使不是故意的,也要勇敢承认,说声“对不起”。
时间:12分钟
在学生的发言中,即使学生的看法与教师的引导不
致,也不要批评学生,可以用中性的立场肯定孩子的积极思考和发言,对发言的内容不作评价。
游戏角
呈现新的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上一环节学到的冲突处理方法。
(1)呈现教材。呈现本环节教材前半部分的冲突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你会怎么做(2)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1)意志比较薄弱、坚持性差。有些学生表现为不能长时间地坚持做一件事情,总是虎头蛇尾。例如,每听一节课,到下半节时总免不了做些小动作;做作业时,开始还比较认真,越写则字迹越潦草,出错也越多,碰到困难时容易泄气。这些都是意志薄弱和不坚定的表现。
(2)易冲动,缺乏自制力。例如,有的小学生本来与同学在一起玩得好好的,一言不合就会引起争吵,甚至以拳脚相对,事后虽能迅速认错,但是也容易再犯。
4、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
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极个别的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由老师提供咨询,回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与问题行为的矫正。
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树立学生全人发展的观念,强调多种智力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一生。
课题
我能坚持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增强坚持性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坚持性。
3.养成勇敢面对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找到坚持下去的动力或理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A4纸,上面印有直径1厘米大的黑点。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活动
时间分配
及注意事项
天真屋
感受学习和生活中的辛苦,使学生的感受正常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一年级心理健康
下册(9-16课)公开课教案(完美版)
一班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项目
内容
总体
目标
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会做人,会求知,会创新,能从容迎接未来挑战的高素质的人才。
7
十二
我可以接受批评
1
1.培养学生面对批评时良好的心态。
2.教会学生积极有效地应对批评。
9
十三
我已经长大了
1
1.帮助学生觉察自己的成长。
2.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3.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11
十四
我爱你们
1
1.教会学生常见的表达感恩的做法。
2.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帮助学生养成感恩的习惯。
13
亲子分享
进一步强化原谅他人后的内心体验;鼓励学生勇敢实践,付诸行动。
(1)布置亲子分享作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告诉爸妈,你原谅某个同学的经历,你会怎么说?想一想,过去有没有什么事做得不对,你要跟爸妈说声“对不起”?
(2)拿出一张小纸条,在上面简单写下回家后要跟爸妈说的话。
时间:5分钟
第十课我能坚持
(1)阅读教材。引导小学生关注学习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2)交流分享。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曾经或现在正遇到的,让自己感到很辛苦、很累、很困的事情。
(3)教师总结。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此类事情。
时间:5分钟
个人表达时,其他同学要专注地倾听,不能互相嘲笑。
聊天室
进一步引出考验坚持性的情境,鼓励大家思考对策,尝试解决问题。
加油站
通过练习提高坚持性。
(1)阅读教材,布置练习要求。
(2)带领学生完成本练习。
(3)分享交流。分享做这个练习的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哪些方法可以锻炼我们的坚持性?
(4)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可以锻炼提高坚持性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锻炼提高自己的坚持性。
时间:9分钟
可以站立完成这个练习,后排学生的练习用纸可以贴在前面学生的背后与视线水平的位置。
亲子分享
鼓励学生多做提高坚持性的练习。
布置亲子分享部分的家庭作业要求。和爸妈一起玩“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看谁坚持得久。
时间:4分钟
第十一课我要举手发言
课题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保持个人心理的内部和谐。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请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活。
教材
分析
本册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教育》主要针对上述四大类13项核心素养加以培养,但各年级段对各项核心素养及其子项会有不同侧重,需要实施不同的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要求,确立本年级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及相应的课程主题(内容)如下:
(4)易受暗示,不加选择地模仿他人。不少学生尤其爱模仿电影里的反面人物和社会上的消极面,如抽烟、喝酒等等,这是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明辨善恶是非而引起的。
教学
措施
1、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
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其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居高临下训斥学生,也不讽刺羞辱学生,做到"蹲下来与学生谈话"。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合理的需要。
(1)布置练习。按教材要求向学生布置练习要求。
(2)完成练习。分内外圈就坐,练习。
(3)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分享做此互动练习的感受:当你说“对不起”时,有何感受?当对方对你说“没关系”时,你又有什么感受?
(4)总结归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进一步强化做此互动练习的正面感受。
时间:8分钟
注意引导学生去分享从互动对象那里得到正向反馈时的内心感受。
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
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
学生
分析
情感内容日益丰富。进入小学后,小学生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能够引起情感变化的事物日益复杂,他们的情感内容也相应丰富。例如,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学习成绩的高低、同学之间的关系都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一年级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与事物的外部特征相联系。等到了中高年级,对事物的态度才越来越接近事物内在的本质。情感表达外显、不稳定。小学生的情感生活不断丰富,情感体验逐步深刻,但在小学一年级学生身上时常还可以看到学前儿童那种容易冲动、外露、可控性差的情感特点。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在表情上明显反映出来,得到表扬会喜笑颜开,挨了批评就会垂头丧气,听到好消息时会激动万分,而当受到小朋友的讽刺挖苦时,积极性就会立刻消失。
(1)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教师朗读教材部分,并提出要学生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2)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想法。(3)归纳总结。教师把大家的发言分类归纳整理,并把整理后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再请部分学生把黑板上的内容读一遍以示强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