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录前言 (1)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2)一、发展成就 (2)二、主要问题 (7)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 (9)一、面临的机遇 (9)二、面临的挑战 (11)第三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13)三、发展目标 (14)第四章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 (16)一、产业重点 (16)二、产业布局 (29)第五章主要任务 (42)一、加强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 (42)二、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向园区集聚 (42)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3)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 (43)五、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保障 (44)六、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体系建设 (45)七、推进研究平台建设 (45)第六章政策措施 (46)一、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46)二、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 (46)三、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融资力度 (47)四、抓好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建设 (48)五、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家素质 (48)六、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49)七、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 (49)前言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资源转化、加工增值、纵深开发为主,涵盖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等12个子行业。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有广西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子。

“十二五”时期,加快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将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绿色经济示范产业,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在改革开放政策和一系列发展措施的推动下,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3212.14亿元,增加值1291.3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217户,从业人员42.3万人,实现总产值2248.5亿元,利润128.6亿元,交税272.4亿元,实现增加值882.2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005年的3.15倍、2.57倍、2.43倍、3.36倍(见图一),实现了“十一五”预期目标。

图1:2005年与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长对比示意图一、发展成就(一)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充足,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十一五”期间,我区粮食单产连续4年创新高,总产量稳定在1400万吨以上;肉类、水产品产量连续4年排全国第8位;糖料蔗、蚕茧、木薯、木材等产量排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60%、33%、70%和14%以上;香蕉、柑桔、龙眼、芒果、荔枝、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量排全国前列,八角、松脂、松香、肉桂、桂油、茴油、栲胶等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八角产量占全国85%,占全球的80%以上;广西松香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占世界松香贸易量的30%;玉桂是广西重要的特色经济林传统种植品种,广西肉桂已取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年产桂皮3万吨以上,桂油1500吨,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桂油主要供应国际市场,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0%以上;广西年产茴油约3000吨,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80%;广西年产栲胶原料约占全国总量的40%,年产栲胶约占全国的50%。

全区油茶林面积约36.7万公顷,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12%,年产茶油约3.5万吨,均列全国第三位;广西横县是我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加工基地,茉莉花鲜花总量占中国的80%,占世界总产量的60%。

丰富的农产品为加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6—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21.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22.9%。

畜禽、甘蔗、林产、烟草和特色产品加工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

(二)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基本成形,知名品牌不断涌现我区农产品加工业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为依托,在区域上基本形成了桂北的果蔬加工业带、桂中南的现代中药加工业带、桂东南的畜禽产品加工业带、桂南的水产品加工业带、桂西北的林产品加工业带、桂中的烟草加工业带、桂西南的香料加工业带等七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和以南宁、崇左、柳州、来宾为重点的“甘蔗加工业区”。

榴花白砂糖、两面针牙膏、花红中药药片、三金西瓜霜、神冠蛋白肠衣、天保茴油、帆船松香、真龙香烟、甲天下乳品、金大叔三黄鸡、南方芝麻糊、都乐金嗓子喉宝、源安堂肤阴洁、灵峰药业金鸡系列妇科产品、浪伏有机茶等产品知名度不断扩大。

全区还涌现出高峰林场大红八角,武鸣、博白的桂圆肉,田东、田阳的芒果食品,恭城、平乐的柿饼,靖西、西林的山楂等一批知名品牌。

广西已有广西肉桂、田阳香芒、凌云白毫茶、大瑶山甜茶、容县沙田柚、大新苦丁茶、横县茉莉花茶、恭城月柿、阳朔金桔、融安金桔、融水糯米柚、南丹瑶山红梨、南丹椪柑、东兰板栗、富川脐橙、苍梧六堡茶等16个产品获得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认证。

广西八角等产品正在申报地理标志产品。

目前,我区已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0个,广西名牌产品36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

(三)重点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自治区人民政府连续出台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在用地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贴息,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促成了北京汇源集团、香港华锦集团、江苏雨润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到我区落户,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同时,如南华糖业集团、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农垦糖业集团、广西凤糖生化公司、广西丝绸集团、广西华虹蚕丝绸公司、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公司、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公司、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港扬翔饲料公司、广西凤翔集团畜禽食品有限公司、广西巨东食品公司、广西皇氏乳业公司、明阳生化公司、广西林业集团等作为广西一批经济实力较强、装备较先进、技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四)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附加价值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在传统加工基础上,结合市场需要,挖掘地方产业优势,积极探索现代农产品加工精深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

食糖精深加工围绕“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甘蔗—制浆造纸—废液碱回收—再利用”模式,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金花茶、茉莉花茶等茶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从茶叶加工、茶饮料开发、茶业连锁经营到茶园旅游兴起,全面拓宽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近年来,我区一直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工作来抓。

从我区特色区位出发,积极参与大区域市场调配,加大宣传力度,采用项目发布会和项目洽谈会、新闻媒体、寄送资料、发送邮件、发布网络信息等方式宣传广西资源优势,介绍优惠政策,主动到广东、江浙、京津沪等地招商引资,并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嫁接等方式,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落户,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果。

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政策的正式实施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活动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投资洽谈,为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六)抓住东盟自贸区发展机遇,建设特色加工基地从2010年1月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政策正式启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抓住这一机遇,把原来主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的罐头、竹芒编织、松香、茴油、桂油、皮革制品等大宗农产品加工出口产品,逐渐向东盟各国扩展,不但赚回了大量外汇,而且企业和产品在东盟站稳了脚跟,使农产品加工体系逐渐升级为开放型的经济体系,为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更加开放打下了基础。

建设了一批具有东盟特色的进出口农产品加工基地,如以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为引擎,建设的食品出口加工基地;以北海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为契机,建设的水产品、轻纺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以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契机,建设的粮油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以防城港企沙工业区建设为契机,建设的粮油出口加工基地;依托桂林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的生物医药出口加工基地;以凭祥等边境县市为主,建设的面向东盟市场的出口农产品加工、木材进口加工基地。

(七)加工研发实力不断提升,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如梧州神冠蛋白肠衣、防城港桂人堂金花茶等相继成立一批研发团队,集中投入开展科技创新,形成了桂林―南宁―柳州三大国家级高新区为中轴线的区域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整体上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区建立了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建设特色优势和较强研发水平的创新平台,在南宁、北海等市新建2个自治区级特色产业化基地,培育1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化基地。

明阳生化公司成为我区首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企业进入“国家级”行列。

二、主要问题(一)产业集中度仍然低与发达省、市、自治区相比,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小,加工率低,产业链不长,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与农民利益连接的良性机制没有形成,产品大多还停留在粗加工阶段。

(二)原料基地建设滞后我区原料基地建设还存在着原料供应与加工需求矛盾冲突的问题,与其他省区行业领先企业相比,我区除甘蔗、畜禽、蚕桑基地建设有一定规模外,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专有、优质的原料供应基地,加上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直接制约了相关企业发展规模的壮大。

(三)自主研发投入不足以现代中药加工业为例,由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总体投入低,从2000年以来,全区中药制药企业申报并获准生产的新药占全国新药总数的比例不到1.3%,在全国排第23位。

更为严峻的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中药新药、化学新药、生物新药等1—5类新药的开发研究必须在经过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认证的实验室进行。

由于GLP实验室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条件要求严格,目前,我区有20多家从事新药研发的机构,却还没有一家敢于向国家提出认证申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