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特定保险机构(存款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按规定的标准及时向存款人予以赔付并依法参与或组织清算。

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因金融机构倒闭而产生的财务损失。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特定保险机构(存款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按规定的标准及时向存款人予以赔付并依法参与或组织清算。

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因金融机构倒闭而产生的财务损失。

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长期以来,我国虽然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一直实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也就是说,任何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最终都要政府买单。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大缺陷是,它强化了金融企业的“道德风险”动机—无论是小额存款人还是大额存款人在选择开户银行时都不会关注它们的风险状况,从而导致存款人“用脚投票”的机制失灵;并且单一的“零费率制”也使得各银行不用为它们的过度冒险行为而支付额外成本。

概括起来讲,就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隔断了各银行资金运用收益和资金筹集成本之间的制衡关系。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作用:(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促进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多种因素,其中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基层金融服务缺乏竞争是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和发起设立民营银行。

然而,如果缺乏对存款人的有效保护、对银行风险的及时处置和破产银行的市场退出等机制,就有可能形成风险隐患。

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就可以在出现银行经营失败和银行监管失败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的风险处置,及时有效地解决破产银行的退出问题,从而维护市场纪律,为中小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而有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银行结构和布局,丰富对基层群众的银行服务和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供给。

(二)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

毫无疑问,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中小银行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的案例有可能因此而增加。

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构建有序的风险处置机制,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出于自身财务可持续的需要,存款保险机构也具有内在动力,通过差别费率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和市场约束,强化对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督,对不当经营给予早期纠正,从而推动银行逐步实现财务硬约束,培育更多具备公平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降低利率市场改革可能会带来的市场风险,解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减少监管部门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干预,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性在目前的隐性存款保险条件下,由于中央政府或中央银行要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失败承担兜底责任,而地方政府也要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失败承担兜底责任,因此,“防范金融风险”往往成了各级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各种干预的借口。

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中央银行,都失去了干预银行经营行为的借口,有助于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也更加明确了商业银行经营失败的责任归属。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金融的长期稳定,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虽然从短期看,在从隐性全额保险向显性限额保险的转换过程中,有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存款搬家风险,但是,根据各国经验,这种风险完全可以通过提高限额水平、加强公众宣传和制订危机预案来加以解决。

如果出于对眼前风险的过分担忧而把潜在风险不断后移,将会使风险不断积聚,最终会酿成更大风险,甚至会危及政权稳定。

因此,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把大的系统性风险分解成小的、个别机构风险,并逐步加以释放和化解,会有助于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体系的长期稳定。

既然这个槛儿早晚都要迈,那么就应当争取尽早迈过去,以求银行体系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积极方面:从存款人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加强存款人保护,有效防止银行挤兑。

通过颁布存款保险条例,明确对存款人的保护政策,确保及时赔付,有效维护金融市场和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切断恐慌情绪和风险在金融机构之间传染的链条,防止个别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引发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从金融机构角度,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促使金融机构审慎经营。

通过及时纠正措施,对风险做到“早发现”和“早处置”。

从处置机制角度,作为市场化的风险处置机制和平台,存款保险可以综合运用收购与承接、经营中救助等处置方式,高效化解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实行较快有序的市场化退出和灵活的专业化处置,降低金融风险处置成本。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正是现阶段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利于改善我国金融结构布局,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一方面,存款保险客观上增强中小银行的信用,可以为中小银行创造一个与大银行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和中小银行,就要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或退出问题。

如果风险处置机制和监管力量不到位,可能会形成新的风险隐患。

通过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对不同经营质量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费率,并采取及时纠正措施,有利于逐步形成更加合理的金融结构和布局,促进形成一个有效竞争、优胜劣汰、可持续发展的小金融机构体系,丰富基层金融服务和供给。

从各国和地区的经验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推动降低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是发展服务于基层的社区银行、中小银行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存款保险制度对于利率市场化的作用更无需赘言。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应该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否则将严重制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推出作为配套制度环境的存款保险制度,更具紧迫性。

一方面,通过强化正向激励和市场约束,提升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构建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更好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完善存款人保护和风险处置机制,形成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有效途径,为利率市场化解除后顾之忧存款保险制度推行,是利率市场化推动改革的前提消极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在于它可能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风险意识下降,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以后,它们就可能不顾银行经营风险,将钱存到愿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银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也会弱化,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而让政府来承担最终的风险。

在美国过去的经历中,人们已经多次看到了道德风险的危害。

在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中,同样会存在类似的道德风险。

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打造坚固的制度保障,而且为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发展由民营资本为主发起设立的中小银行等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可参考的解决方法:第一,保险费率采取风险敏感性定价,这一方法在度量银行资产风险时难免会遇到困难。

第二,私人机构提供保险,但美国金融危机表明,由私人保险机构提供保险会遇到严重问题,尤其是在遇到系统性银行危机时,私人机构基本上无能为力。

第三,在存款保险之外,辅之以合适的监管框架,如监管性资本要求。

但这只能是“缓和”,而不能“消除”道德风险。

第四,对银行的短期负债征收庇古税,因为在无存款保险时,银行会大量持有短期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资产,以实现自我保险,但在有存款保险时,银行会大量投资缺乏流动性的长期资产,造成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征收庇古税旨在纠正银行投资决策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偏离,以此实现经济效率和最优配置。

解决银行道德风险和冒险动机并不是存款保险制度所能解决,需要其他监管和治理制度的逐步完善,避免监管漏洞和治理缺陷。

由于存款保险的初衷并非解决此类问题,因此既不能盲目将问题归咎于存款保险,也不能指望存款保险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之所以认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间更好些,有如下原因促成:第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加速推进。

我们看到,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市场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被挤压。

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一般都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第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提是银行的坏账准备金要充足,要有充足的拨备,还有足够的资本金和流动性。

正如2006年时任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指出,“在有清偿性危机的商业银行存在的时候,搞存款保险机制,就会让他们稳坐钓鱼台,其中的道德风险很大。

”通常认为,好的拨备覆盖率应达到100%-150%,可以看到,2012年末该数据已经达到295.5%。

第三,银行类金融机构创新和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活跃状态,各种新的金融组织纷纷设立,开始吸收存款并开展信贷业务,此时,迫切需要完善相应的退出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机构一旦出现“失败”的现象,怎么保护存款者的利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四,金融监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在充分借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监管机制改革经验的同时,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效率同样也引起了国外监管部门的关注。

在推动金融改革和应对系统性风险方面的能力提升,足以支持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改革。

第五,理论和政策研究探索已经比较充分。

经过多年以来的理论争议、法律和法规的探索、实务部门在工作层面的准备、对国外经验的全面借鉴等,目前推出该项制度,已经具有了相对充足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