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KV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可研(最新)

10KV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可研(最新)

皋兰县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项目10千伏及以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皋兰县供电公司2011年6月目录1、总的部分1.1项目名称1.2设计依据1.3设计范围1.4设计原则1.5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6建设规模2、电气线路部分2.1线路设备选型2.2变电设备选型2.3电气主接线2.4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3、工程投资估算3.1所址区域概述3.2所址区域气象条件3.3土建工程建设规模3.4主要设计原则4、工程投资估算4.1概述4.2投资估算5、综合效益一、经济发展现状及当地资源情况(一)、自然条件和资源概况皋兰县位于兰州市区的黄河以北,东邻白银市和榆中县,南接兰州市城关区和安宁区,西连永登县和兰州市西固区,北与景泰县接壤,地处北纬36°5′至36°50′,东经103°32′至104°32′,海拔1452.4-2454米,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趋势,南北最长79公里,东西最宽59公里,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

皋兰县地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属陇西黄土高原,土壤、气候、植被均具有半干旱、半荒漠地带特征。

境内多为山区、半山区的黄土梁峁,沟谷和山涧小川台地,山秃水枯,水资源极为贫乏,植被面积极少。

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又有横向山梁,两山之间为谷地,东南有黄河流过,多为河谷漫滩和梯台地,西部有分割轻微度黄土梁、峁和石质上岭环峙的山间盆地,较大的有秦王川,较小的有拱坝川、黑石川、水阜川等,黄河在皋兰县流程35公里,是目前皋兰县提灌的重要水源。

县内白兰、柳忠告诉公路南抵省城兰州、东通白银,109国道、包兰铁路南北贯通,201公路北达景泰;交通便利为皋兰的经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县各乡镇公路开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皋兰县属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冷而长,夏季热而段,自然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光照较强,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为260毫米,年蒸发量为1807毫米,约为年降水量的7倍,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年温差变化大,年平均温度为7.2℃,无霜期144天,冬春季风沙较大,干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冰雹、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也危害较大。

皋兰县山脉纵横,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金属矿藏和硫磺、石英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藏,是今后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原料。

县境内农作物资源种类繁多,以高原无公害精细蔬菜和优质瓜果为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红沙洋芋、西甜瓜、啤酒大麦、高原夏菜、小尾寒羊养殖等五个主体基地,也是生产白兰瓜、西瓜的主要产地之一。

另外苹果、冬果梨、软儿梨等农副产品,也畅销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并有“瓜果之乡”之称。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久负盛名的什川镇“梨花会”、九合镇的“天斧沙宫”以及石洞镇的寺庙群体等旅游景点,将快速发展。

(二)、经济概况全县拥有3乡4镇,71个村委会,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4万人,站总人口的92.67%,城镇人口1.9万人,有汉、回、土、壮、藏、满等民族,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7.68人。

皋兰县各乡镇由于历史、经济条件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国民经济水平尚存一定差距,但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发展达到相当的水平,目前全县有耕地面积43.56万亩,占总面积的11.36%,其中旱土地9.81万亩,旱沙地12.62万亩。

农田灌溉面积发展到21.56万亩,其中电力提灌面积为20.25万亩,占灌溉面积的93.92%。

2008年国内生产总产值达18.50亿元,地区性财政收入突破2亿大关,达到20304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7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90元。

2009年国内生产总产值达21亿元,地区性财政收入2.3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4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1元。

2010年国内生产总产值达23.5亿元,地区性财政收入2.8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1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90元。

二、皋兰县电网情况(一)、农网现状皋兰县农电在流逝年代前一直是空白点,一九六四年恢复皋兰县后,在县城安装了一台55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专供县城机关照明用电,从此揭开了皋兰县用电的历史。

六十年代,皋兰人民为彻底改变“十年九旱”的干旱面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工兴建大沙沟电力引黄提灌工程。

一九六九年在忠和乡建成火烧崖、崖川两座35千伏变电站。

一九七零年皋兰县西岔电力引黄提灌工程全面动工兴建,随着两大电力提灌工程进展和打井抗旱的高潮,在农电大发展的契机下相继建成皋兰县110千伏变电站一座,河口、文山、郭家坪、岘子、张家墩、和平、黑石、什川35千伏变电站7座。

同时也形成了以提灌工程供电为主的电力网络,为皋兰县农村电气化和经济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止目前,皋兰县供电公司通过农网一、二期改造、农网完善、扩大内需、改造升级等工程,管辖电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共管辖35KV变电站13座,主变27台,容量15.30万KVA;(其中兰州供电公司管辖1座,主变2台,容量0.8万KVA、兰州农电公司管辖1座,主变2台,容量0.36万KVA);35KV线路10条129.99公里,6-10KV线路68条810.78公里,配电变压器990台,容量17.7万KVA;0.4KV线路573公里,各类用电设备容量8.90万KW。

但由于皋兰县近年来负荷发展迅速,目前电网结构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负荷发展需求。

(二)、农村电力供应现状皋兰农村电网电力需求预测(单位:万KWh)(三)、农网改造至今农网工程建设情况一九九八年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工程,给我县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一九九九年十月开始实施全县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共投资6754.79万元。

2008年,2009年,国家农网完善第二、三批扩大内需工程新建了6-10KV线路94.61公里,改造36.68公里,新建0.4KV线路33.81公里,新建35KV变电站2座(六合变电站,容量2*6300KVA;文山变电站,容量2*8000KVA),改造35KV变电站2座(崖川变电站由原主变容量2*4000KVA,增容为2*6300KVA;黑石变电站由原主变容量5600+6300KVA,增容为2*8000KVA)以及变电站五防闭锁和电容器安装建设,共计投资3976.62万元;2010年,国家农网改造升级10KV及以下工程投资168万元,新建6-10KV线路1.07公里,0.4KV 线路1.466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4台,容量1215KVA,安装开关2台,无功补偿40kvar。

截止2009年10月,全县拥有110KV变电站4座(白银供电公司管理);随着农网拉动内需工程和完善工程的投资建设,截止目前电网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三、农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本工程建设或改造的必要性(一)、存在的问题1、10千伏设备陈旧老化。

配变容量小,不能满足新增负荷的需求,由于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农村小区建设较快,10千伏线路严重存在迂回、卡脖子线路,线径小,电网结构不合理,供电可靠性低,供电能力差,不能满足电力负荷增长的需求。

2、由于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村居住条件有了很大变化,部分线路对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存在着不安全因素,需改变走廊,更换导线。

3、配电变压器容量小,安装地点偏离负荷中心,负荷分布不均匀,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家用电器普及,电力供需矛盾突出。

(二)、必要性皋兰地区农村配电网建设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虽然经改造后初具规模,但农村配电网是以电力提灌为主形成的供电网络,百分之九十的变电站是提灌变电站,建设的思路是随水建电,容量的确定、位置是以提灌负荷为主。

使农村配电网负荷成为季节性负荷,在上水期间对供电质量有较高的要求,需连续不间断供电。

在高峰负荷期多次发生线路接头发热,变压器过负荷等障碍,在恶劣气候情况下线路跳闸事故不断,运行维护管理难度较大。

其次线路树线矛盾、房线矛盾在局部范围内严重存在,迫切需要绝缘化的改造,用户要求的供电可靠性较高,供电线路迫切需要建设和改造。

目前,随着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及新建变电站供电区的调整,线路的用电性质发生大的变化,已不能满足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

一是政府加大了对县城南部的建设于发展,目前已建成县城中心路、东环路,规划建设横五路、横六路、东环路南延段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引进三汇房地产公司、金川公司、北海小区、皋兰县体育场、一马公司、甘肃鼎达房地产公司等企业进行房地产及商贸开发,县城中心路建设至蔡河村,同时规划中的兰州至银川客运专线兰州客运北站也在该区域中,2010年发展负荷达1.7万千瓦,已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负荷发展需求,线路在负荷高峰期线损偏高,用户端电压偏低,对用户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严重影响了皋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是由于皋兰县县城南部(县城东环路至蔡河段)城市扩建、土地已投标开发,郭变611、612线路途径我县县城“东扩南展”工程的重要区域。

县城南部建设受到了线路阻挡,不能顺利实施,由于资金问题线路杆塔无法改道,故急需进行改造移位。

目前我县农村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6-10千伏设备陈旧老化,全县6-10千伏线路长达810多公里,其中160公里建设于70-80年代,由于受当时条件和资金限制,线路导线大多采用LJ-25-35-50平方毫米的无钢芯导线,线路档距大,供电半径长,由于10千伏线路超半径供电和导线线径严重偏小等原因,造成70%以上线路的末端电压低,即使将配变的分接开关调至最高档位,用电高峰期,部分用户的家电也无法正常启动。

如果不对这些线路实施改造,将会因电网瓶颈效应导致有电供不出或无法用的现象。

2、6-10千伏线路长,一条线路上供1-2个乡镇,且直线多、直线长,严重存在迂回线路、卡脖子线路,电网结构不合理,供电能力差。

且铁附件锈蚀严重,供电可靠性低,不能满足电力负荷增长的需求。

同时,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部分线路对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存在不安全因素。

3、配电变压器布局不合理,安装地点偏离负荷中心,负荷分布不均匀,电压质量很差(平时末端电压在270伏左右,用电高峰期电压就更低),小型磨面机、粉碎机、铡草机等农机无法正常使用,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网内还有部分高耗能变压器损耗高,不利于开展节能降损。

虽然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但由于负荷发展快,用电需求大,因此对这些地方实行电网改造,保证其符合电网结构改造需求,满足电力负荷增长的需求,提高电压质量,保证供电可靠性,达到降损节能和安全管理的需求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