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衣食住行看中国发展,,,,

从衣食住行看中国发展,,,,


“进入90年代,住房的紧张局面得到改善, 先后换了50多平方米、8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 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厕所。”
人们在哭、笑、怒、骂之余接受了这种改变,房屋、楼价问题 成了人们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 。
21世纪很多人搬进高档小区
房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民选房的眼光也 在发生变化 同样住房问题随之而来
• 不但吃饱,还可以吃 好,营养均衡,粗细 搭配,绿色食品深入 人心。食,已经不单 单是生活的温饱品, 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 一门文化。
食品安全问题
• 食品添加剂 • 地沟油
“住”篇
•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 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一个国家如果连最基 本住房问题都无法解决就更别谈发展啦。 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 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这就 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 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 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 。
“衣食住行”变化看发展
“衣”篇
•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 历史画卷,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着一 个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服装是 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改革开放30年来, 服装——这道日趋亮丽的时尚风景线,已 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 个生动窗口
50—60年代 :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物质生活极为 匮乏 )
房子带来的困扰
•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买房难也变 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尽管政府不断的提 出新方案减缓房价的过快增长,可却没有 明显改善。面对直线升温的房价,很多人 望而却步。
小结
人民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从原来的简单平 房,砖坯房土坯房筒子楼发展到公寓、花 园式小区、别墅。从一家三代居住一室到 大家庭解体,各个小家过自己的甜蜜的小 日子,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已经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有些问题仍需要改善, 还应完善一些制度,出台行之有效的法律 法规。
“行”篇
•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 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 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 现一种时代的进步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以来,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优先 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规 模总量的快速增长。
• 喇叭裤
90年代
• 男士穿牌子,女 士穿样子
21世纪:个性才是王道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 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 无二。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是御寒, 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同时,随着改 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 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 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 • 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 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 那时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 积仅7平方米左右。不少年轻人感叹, “找媳妇容易找房子难!”

八十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带卫生间、厨 房的单元楼,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
单元房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了。
• 1988年1月,中央宣布将房改正式 纳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由此 拉开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序幕。
那一代年轻人似乎并不是 把美把装饰穿在身上,而 是把建设、革命、热情和 理想这样一些简单而崇高 的理念穿在身上。中山装、 人民装、军服是他们的首
60年代 前期
• 球衣。是一种绒衣,毛衣还不普遍时的替 代品,基本只有一种款式:套头、大翻领, 颜色也只有红色和蓝色两种,胸前要是印 上“XX青年突击队”那就更威风了。
公交车在八十年代初,开始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
三、汽车时代(1998—2007年)
1998年汽车开始走进部分居民家庭。城市 居民的生活半径向外延伸,远离闹市,随心 所欲地在周末出去旅行„„调查资料显示, 从1998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1辆汽车 开始,10年间汽车拥有量逐年增长,到2007 年末每百户拥有量已达到4辆,比1998年增 长了3倍。“现在,拥挤的私家车反倒取代 自行车成马路上的景观了。”
改革开放初期,住房大多是分配的。筒子楼,便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 住房样式,当时很时髦。
随后筒子楼被人们重新改建,里面的单房改成了套房,单元房的门前都安上了厚 厚的防盗门。
八十年代,住房改革也出现了分水岭。“福利房”占主导地 位。
同时,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
九十年代末,私家车逐渐进入中国家庭。现在, 仅北京市机动车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三百万辆。
其他交通工具
火车
动车 高铁 船舶 飞机
地铁
中国现代交通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 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交通 运输量也稳步增长。在运输 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运输结 构逐步改善。铁路运输在各 种运输方式中比重逐步下降, 其他运输方式运输能力快速 提高,公路、水运和民航的 潜力得到发挥,减轻了铁路 运输的压力。 • 十几年来,中国交通运 输从过去的封闭和垄断走向 了开放和竞争,百姓对交通 工具、运输方式有了更大的 选择余地,运输服务质量明 显提高。货物运输走向规模 化、专业化、快速化,旅客 运输更加高速、舒适、便捷。
• 改革开放30年,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 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 我们重新回忆过去的岁月,除了苦涩、亲 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 来今天美好的生活,时代在变、观念在变, 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 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的进步创新, 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 放的中国。 • 我们坚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前
• 改革开放前我国设施很差,泥泞小路占大 部分,山、河等的阻挡使得运输方面受到 很大的不便。城市的交通资源有限,公交 线路不畅通,人们出行除了用步行之外, 可以代替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黄包车和自行 车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是时髦的代步工具
二 打车时代
交通由“骑车”向“打车”转变。改 革开放进入第2个10年,随着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和“畅通工程”的实施, 带动了公共交通事业和出租车行业发 展,居民出行越来越便捷,上下班主 要由四通八达的各种公交车来代步, “打的”也成了平常事。
80年代:
•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 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 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 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 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 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 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 年代。
• 健美裤
食篇
在贫穷且饥荒的年代, 粮食匮乏,人们食不 果腹,只得吃树根, 树皮,鞋带,泥土等 各种能够吞下的东西, 因此,饥饿与疾病盛 行。 而在二十世纪50 年代前,健康的标准 是“只要求不生病”
1949-1978年——粮食为主 粗杂粮替代时期
•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改革 开放前的物资及其匮乏, 表现之一就为粮食的缺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 实行了以票换取所需物品 的决策。在上个世纪九十 年代初期以前,粮票的功 用与钞票是难分伯仲的。 除了在自己家里吃饭派不 上用场外,到其他公共场 所用餐,没有钞票可以用 粮票换,没有粮票可是万 万行不通的
60年代 后期七十初期
• 人人爱“武装” 无论大人小孩,几乎人人 都有一套红卫兵装。鲜艳夺目与这个时代 格格不入,人人都湮没在黑、深蓝、军装 黄和白色的服装之中。
• 上世纪70年代末,在 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 月里,“的确良”如 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 生活,代表着时髦和 前卫。“的确良”的 流行一直延续到了上 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前—大锅饭
改革开放后
• 改革开放后,经济得 到飞速的发展,人民 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 质的飞跃,从解决温 饱过渡到追求更健康, 更营养,更美味的生 活方式。 1987年9月,广西玉林 市取消粮票,成了当 时中国第一个买粮不 用粮票的地方。从此 人们可以想吃啥就吃 啥。
九十年代后:吃并选择

• 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反映了改革 开放的成就,人们生活越过越好,越来越 方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