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A级抓基础]下图是澳门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城区(A、B、C)人口规划图。
据此,完成1~2题。
1.规划围海造陆新区人口的主要考虑因素是( )A.水资源B.交通便捷度C.新区面积D.科技水平2.为提高各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A.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B.增加居住建筑密度,提高人口容量C.增加居住建筑物高度,提高人口容量D.建立便捷交通系统,促进内外交流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区面积越大,人口越多,故影响新区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新区的土地面积,C项正确。
第2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经济、教育、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作为同一区域的围海造陆新区,资源、科技、经济、教育、生活消费水平相差不大,变动较小,只有地区开放程度会有较大出入,交通越完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的人口容量越大,且交通设施的建设会提高居民原有的生活水平,故D项正确。
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会增加地区的人口容量,但是会降低区域的空气质量,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故A项错误。
增加居住建筑密度,增加居住建筑物高度,可以提高人口容量,但是在现有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增加人口容量会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故B、C项错误。
答案:1.C 2.D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有学者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完成3~4题。
3.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4.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析:第3题,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从而增加了环境人口容量,故C项正确。
第4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对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故选C。
答案:3.C 4.C《2002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尽。
这份报告除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外,还根据每个国家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各国的“生态脚印”大小,换言之,也就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在地球留下最大“生态脚印”的国家。
据此,完成5~7题。
5.这段材料说明了“地球资源”具有下列哪种特点( )A.极易被破坏B.再生能力差C.利用潜力大D.数量是有限的6.“生态脚印”说明( )A.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B.环境容量是有限的C.不能继续扩大和加深对自然资源的利用D.人们对环境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7.阿联酋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A.发展速度快B.生态系统承载力太小C.资源消费量大D.资源利用与环保不协调解析:第5题,“……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尽”说明自然资源会耗光,数量是有限的。
材料是指人类消耗资源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并不是资源容易被破坏;材料也没有信息说明资源再生能力和利用潜力。
故选D。
第6题,“生态脚印”大小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说明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材料并没有指出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也不能说明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环境规律的认识。
故选B。
第7题,材料提取信息等国“生态脚印”指的是“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即资源利用和环保之间的关系。
阿联酋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其生态脆弱,在大力开发资源的同时没有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所以对环境冲击程度很大。
故选D。
答案:5.D 6.B 7.D[B级提能力]8.(2016·上海卷)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解析: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的短缺;丙省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因此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
故选C。
答案:C读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的供求图,完成9~10题。
9.随着年份的推移,世界可耕地总面积( )A.不断下降B.与人口增长可能呈现出负相关关系C.从1950年开始低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D.从2050年开始不能满足人类需求10.图中表明( )A.提高环境承载力需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B.耕地面积的减少,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C.人口的增加,会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D.科技的进步,使所需的耕地有下降趋势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1650年至1900年间,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基本不变,A错;1950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与人口变化趋势相反,B对;根据图中曲线,大约从2000年开始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低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要的耕地面积,C错;大约从1980年开始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低于人类的需要,D错。
故选B。
第10题,环境承载力是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的限值。
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减小环境承载力,A错;如果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耕地面积的减少不一定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B错;在人口增加的同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也在逐步提高,C错;科技的进步,单产提高,使所需的耕地有下降趋势,D对。
故选D。
答案:9.B 10.D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
据此,完成11~12题。
1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 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1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
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第11题,由材料知,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且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④地熟制最高,故选D。
第1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①市、④市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②市、③市人均用水总量分别于2010年、2006年前后超过了人均水资源总量。
答案:11.D 12.C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地理环境承载力示意图(1)图中我国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3)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环境承载力的环境问题产生?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和图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地理环境承载力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呈减小的趋势。
第(2)题,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造成我国东西部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人口的素质和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等。
第(3)题,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经济发展中可以转变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使环境承载力增大。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当脆弱,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答案:(1)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承载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人口素质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3)主要防止由于开发而导致或加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14.读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表,回答下列问题。
海拔/米<200201~500501~1 0001 001~2 0002 001~4 000人口/万73 345.119 427.88 647.510 037.1 1 590.8人口比重/%64.917.27.78.9 1.4面积/(万·km-2)144.597.2162.539.9315.9(2)请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3)西藏的旅游环境容量在逐年增加,原因是什么?(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理由是什么?答案:(1)沿海和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和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2)山区面积大,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低。
(3)西藏交通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改善。
(4)不能。
因为西藏高寒缺氧,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